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月光下的旅人》的爱情伦理与死亡想象

《月光下的旅人》的爱情伦理与死亡想象

时间:2023-01-19 19:15:08    下载该word文档
32卷第220193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2No.2Mar.2019《月光下的旅人》的爱情伦理与死亡想象晓,陈瑞莲(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月光下的旅人》中,存在着爱情伦理和死亡想象两个主题,米哈伊在追寻爱情的同时也在寻求死亡,其内心始终在本我欲望与超我约束中犹疑挣扎,最终在两者中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是作者瑟尔伯·昂托独特的爱情观和生命观的体现。关键词月光下的旅人;爱情伦理;死亡想象;瑟尔伯·昂托I106.4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符晓198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匈牙利文学。瑟尔伯·昂托是匈牙利20世纪文学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出生于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家庭,1945年死于纳粹枪下。他编著的《匈牙利文学史》《世界文学史》至今仍是匈牙利学术界的经典之作,《月光下的旅人》在匈牙利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讲述了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米哈伊为了寻找爱情而经历的一系列奇遇故事,他在与新婚妻子的旅行中临阵脱逃,为了追寻年少时的感情和回忆在异乡颠沛流离。在小说中,爱情伦理和死亡想象是两个重要的主题,也是主角米哈伊看似中规中矩的人生中不那么平凡的两个关键词。米哈伊一方面与三位女性产生了情感纠葛,爱情使他的内心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想象的方式不断经历并寻求着死亡。他在这二者中反复挣扎,最终选择向《月人》看似是一部畅销小说,但是小说深处却泛溢出了诸多思想和哲学。米哈伊为何会在爱情和死亡中产生痛苦和犹疑?爱情伦理和死亡想象在小说中分别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二者最终又是如何产生和解的?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矛盾的欲望选择:昂托的爱情伦理《月光下的旅人》无疑是一部爱情小说,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称这部小说无论是对人类有爱的人、对自己有爱的人、对存在有爱的人还是对1286学术有爱的人都能从中获益。昂托笔下的爱情不是单纯美好的,主角米哈伊分别与三位女性产生了情感纠葛,表现了其不同的情感和欲望追求,使得《月光下的旅人》中的爱情主题不仅停留在情感本身,还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伦理内涵。艾娃是米哈伊欲望选择中自由意志的体现。米哈伊对艾娃的爱是隐晦深刻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渴望,这种渴望表现在艾娃之于米哈伊的遥不可及上,艾娃的置之不理使他内心的感情越发强烈。这种爱情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纯粹的自由意志,米哈伊爱上的是她的神秘和距离感,是他自己所不具备的自由和神秘。因此,米哈伊对艾娃的爱情可以看作是对自由的追求,他将对自由的渴望投射在艾娃身上。由于投射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转移是不受控制的250因此在小说中米哈伊对于艾娃的爱情是自然而然就产--147--
生了的,也就是说,在看到艾娃的那一刻起米哈伊就将这个女子和自由关联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慕。从某种意义上说,艾娃对于米哈伊而言是博克所谓的崇高,是夹杂着痛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化来的快感,也就是当对象与主体3保持一定距离时才是崇高的对象。在艾娃面前,现形式,往往从非理性意识转化而来4247。米哈伊与米莉珍的交往显然只是因为一时兴起,在精神情感长期寻求失败的情况下他选择暂时转移了目标,在这一刻他的理性是缺失的。事实上这个美国女孩的外形并不符合米哈伊的审美要求,但是这位异国女子唤醒了米哈伊心中压抑已久的肉欲。吕克·费里认为,情欲的爱的特殊性在于,有时候它更多的是靠不在场,而非在场;在消费情欲时,人一方面被在场的被爱对象滋养,同样也依靠不在场的被爱6对象。也就是说,米哈伊在沉迷于米莉珍肉体的米哈伊一直保持着一种受害者的形象,这种关系使得双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艾娃给予他的伤痛越多,米哈伊对她产生的崇高感就越强烈,这种情感经过堆积之后便发展为了无法抑制的欲望,促使米哈伊打破束缚,踏上追寻之路。爱尔琦则代表了米哈伊内心欲望挣扎下形成的伦理悖论。所谓伦理悖论,指的是在同一条件下4262相同选择出现的两种在伦理上相互矛盾的结果同时,并没有放弃对艾娃的追求,米莉珍的愚笨更凸显出艾娃的崇高和神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欲的一时释放反而加深了米哈伊对于精神世界的渴求,从而将剩下的情感继续投射在艾娃身上,此他对于米莉珍的感情不是持久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米莉珍对米哈伊而言毫无价值,正是这段偶然的邂逅让他意识到米莉珍只是偶然出现的意识参照体,他最终只能回归到自己原有的生活。这实际上是米哈伊与自己内心斗争的一次妥协,米莉珍代表的偶然性促使他想要迫切地找回自己年少时期的渴望,也就是对艾娃所象征的那种有距离感的爱情和自由。由此可见,艾娃、爱尔琦和米莉珍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伦理结,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直接体现4258这三名女子形成的伦理结代表了三种爱情可能存在的方式,即崇高的精神上的爱情、带有妥协性质的无爱的婚姻以及建立在肉欲之上的心灵慰藉。而三种爱情的产生正是由米哈伊性格中的矛盾性所导致的,他一方面对过去的爱情有所怀念,一方面却迟迟不肯回到故乡;他对爱尔琦心怀愧疚,却仍然选择离开她;他对艾娃一往情深,但是又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和米莉珍发生性关系。米哈伊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矛盾性,他在爱情伦理之中是摇摆不定的,而正是他个性中的矛盾和延宕使得他的每一段感情都以悲剧收场。同时,米哈伊的三段感情经历也是其内心三种欲望的表现。艾娃代表着米哈伊“本我”中崇高的部分,表明他对精神层面上的情感有所渴求;米莉珍则是米哈伊选择爱尔琦原本是服从欲望的行为,但是最终却演变成逃离的结果。一方面,与有夫之妇通奸是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米哈伊对于爱尔琦的追求是遵从内心情欲的表现;另一方面,尽管与爱尔琦的感情始于不合道德的通奸,但是米哈伊最终仍然选择符合法律的婚姻形式来处理这段感情,可见在与爱尔琦的感情中,他最终选择以道德情感来完成伦理的选择,这种带有道德约束的情感选择最终以欲望寻求失败而告终。事实上,爱尔琦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与米哈伊十分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爱尔琦在爱情上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她就是米哈伊的化身。因此,米哈伊对爱尔琦的爱与其说是两性之间的感情,不如说是拉·罗什福科意义上的“自爱”自爱即对自己以及适5合于自己所有东西的爱。爱尔琦作为米哈伊的投射,是其自尊却软弱的性格化身。米哈伊在爱尔琦身上看到的是自己行为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如罗什福科所言,我们只是依照我们的自爱来2416感觉自己的善和恶”与爱尔琦的爱情其实是米哈伊对自我压抑的一种认同,这意味着他与爱尔琦作为同被道德约束的命运共同体,在欲望追求上注定会是失败的结局。米莉珍是米哈伊欲望暂时转移的表现,代表了他的性欲本能和冲动选择。冲动是自由意志的表--148--
“本我”中力比多的象征,能发泄其长期压抑的性欲。而当他追求艾娃无果、肉体欲望亦无法满足之际,就将自我的欲望暂时压抑,转而把情感投射到爱尔琦身上。因此,爱情在《月光下的旅人》中就被昂托赋予了多种内涵,作者借米哈伊的视角将爱与欲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特有的爱情伦理。一个逐渐趋向死亡的过程。埃尔文的这种面对死亡的态度显然在米哈伊心中埋下了死亡快感的种子。同时,在米哈伊与做了神父的埃尔文重逢时,他真实地感受到与宗教融为一体的埃尔文的那种神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使米哈伊获得了新生,埃尔文对于死亡的泰然弱化了其心中对于真实死亡的渴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米哈伊的死亡想象。同时,还应注意到的是,托马西的几次自杀和最终死亡也是促成米哈伊追寻死亡想象的重要原因。托马西共尝试过三次自杀,其中米哈伊亲身参与了第二次自杀行动的全过程,这次死亡行动与他之前参与的戏剧表演具有相似之处。在醉酒的状态下,米哈伊进入了一种眩晕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戏剧表演时一样,都是不真实的;托马西自杀用的吗啡来自艾娃,这与此前的游戏一样,都是由艾娃扮演施虐者,米哈伊充当受害者。因此,这次死亡行为实际上是一次死亡表演,自杀失败也就意味着想象失败,表明米哈伊在那个阶段尚且无法从死亡想象中获得真正的满足。米哈伊在托马西的死亡追寻上看到了一种死亡快感的可能性,他对于死亡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托马西对于上吊窒息的愉悦。在死亡想象的层面上,托马西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他先于米哈伊而死,从某种意义上给米哈伊建立了一个实践死亡的榜样,促使其在追求死亡的路上渐行渐远。《月光下的旅人》中,米哈伊的“死亡”与他的幻觉息息相关。米哈伊死亡想象的源头来自故乡匈牙利,而他真正开始实施想象的高潮却发生在意大利,特别是他产生的几次幻觉,在其死亡想象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尽管米哈伊将自己的幻觉当成是一种病症,但是这些幻觉和臆想对于情节的推动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是米哈伊与托马西开始成为朋友的时候,在米哈伊的幻觉中,他被漩涡擒住马上就要死去,而此时托马西的出现成为了他倾诉幻觉的对象。在这次幻觉中,米哈伊经历了一次死亡想象。二是米哈伊邂逅米莉珍之后,广场上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漩涡,这次死亡幻觉让他重遇了厄尔斯利医生,开启了去古比奥的契机。三二、向死而生”戏剧表演和幻觉下的死亡想象在爱情纷纷以悲剧收场的前提下,米哈伊开始选择死亡,其性格中的矛盾性不仅导致其情场失意,也促使了他在追寻死亡的道路上犹豫不决,留于想象层面。死亡,一直都与主人公米哈伊相生7相伴,病理性死亡想象”成为他的重要标签。做一个平凡的人,回归现实,还是像托马西一样以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死去,这两种想法撕扯着米哈伊的心,由于无法在二者中作出抉择,因而最终只能让死亡停留在想象阶段,无法真正地付诸行动。因此,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那么,昂托为什么要在一部爱情小说中着重表现死亡想象呢?这种死亡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可以肯定的是,早年在匈牙利的往事是米哈伊死亡想象的来源。一方面,托马西和艾娃的戏剧游戏是米哈伊对死亡最原始的印象。托马西和艾娃兄妹对死亡的潜意识体现在戏剧中的方方面面,125些戏剧游戏的高潮总是有惨烈死亡的场景。观看兄妹俩表演的同时就为他以后的死亡想象和渴求埋下了种子,而当他亲身参与戏剧表演时又作为当事人直接参与死亡。表演毫无疑问是需要想象力的,尽管米哈伊不具备什么表演天赋,但正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愚笨才使得他练习如何死亡的经验更加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米哈伊的每次练习都经历了一次死亡想象,因此,尽管真正的死亡具813有不可经验性,在表演不同的死亡情节中,他却对死亡不再陌生。另一方面,埃尔文的宗教哲学和死亡哲学也对米哈伊的死亡想象产生了影响。埃尔文使他对死亡有一种本能的“好感”所以对他来7说,向死而生”和赴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源泉,人生就是--149--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