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死亡禁忌

死亡禁忌

时间:2019-08-05 17:58:29    下载该word文档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

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

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 委婉语 由来 词义分工

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 “死亡”委婉语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哲学的影响。在中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更加关注现世,回避说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于是死亡就成了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涉及死亡的话题。涉及死亡话题时,人们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人对己大量使用委婉语。

2.封建等级观念对语言的影响。中国人历来重视社会等级身份。早在周代,就把人分为“十等”,在现代的中国人的思想中还保留了人分三六九等的观念。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反映在死亡禁忌上,人生前所处的社会等级不同,死后所用的死亡委婉语也不同,依人生前地位的尊卑而分等级。

3.宗教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在搜集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跟宗教有关的词汇来代替死亡。例如:逝世、辞世、归西、圆寂等等。宗教对于汉民族的生死观产生巨大影响,东汉时期道家形成,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仙游。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蝉蜕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骑鹤化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寻找生命寄托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态。除了土生土长的宗教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就是源自佛教词语。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未能跨出佛门,:圆寂、坐化、登莲界等。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语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了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来源于佛教词语融入到汉民族的词汇中,与死亡有关的有,“归寂、归西、归真、圆寂、坐化、涅槃”。

二、 等级制度中的死亡词汇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称谓上,对于“死亡”的不同表达也能深深的感受到,等级的存在,对于“死亡”的表达有“崩”“ W”“卒”“死”“没”。具体说来,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叫做“崩”。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云:“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礼记.曲礼下》中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W,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阶级地位较高的人死可以称作“升天”,而普通百姓死后便被称作“入土”。光《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描述皇帝死后的死亡称谓就有28个,它们是:暴崩、崩驾、崩逝、崩殂、宾空、宾天、大违、大行、大忧、登假、驾崩、宫车宴驾、弃朝、弃群臣、弃天下、千秋、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山陵崩、上宾、上仙、升遐、升驭、晚驾、晏驾、宴归、铸鼎。体现出了对权利拥有者的尊敬与仰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级的人,死亡有不同说法,地位越高,用来描述死亡的替代语就越隐晦委婉,体现出一种尊重,反之社会地位越卑贱,就只用一个死字。

三、 不同词语色彩的死亡词汇

对于死亡的含义,不仅仅停留在悲伤的色彩上,中国古代有一个词,让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就是“红白喜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讲,结婚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这个毋庸置疑,而把丧事也归到喜事中,显得不那么合乎情理。其实,在红白喜事这个词语中的白事指的是年龄大的人,生理正常的死亡,被称作为寿终正寝。对于死者或家人都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悲剧色彩的死亡词汇,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青年时的不幸死亡,被称为夭折、短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色彩背景,会用到不同色彩的死亡的词汇。

四、 不同身份中的死亡词汇

还有不同的死者身份:“千秋万岁用于帝王;命归黄泉”“撒手人寰则用于平民百姓。香消玉殒”“葬玉埋香等用于美女;“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用于英雄;“英年早逝用于文人。汉语中死亡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之死。

五、 就死亡方式而言的替代词

不同的死亡方式也会牵扯出很多不同的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行将就木”“弥留之际是即将死亡;百年之后”“千秋之后则是死亡之后。不同的死亡方式有:“寿终正寝是正常死亡;山高水低”“三长两短却是意外死亡。一病不起是病死;马革裹尸是战死;“葬身鱼腹是溺死;自寻短见是自杀而亡。

六、 丧葬等习俗对于“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汉民族长期实行土葬制,与这一丧葬习俗有关的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归土、归山、进土、就木、埋玉、入地、入土、填沟壑、行将就木、宿草、掩泉。”等。

总结:在汉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繁多的死亡委婉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从历史角度看,历史上对死亡的避讳对现代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对现代社会中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反映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世界、对自身的再认识,有关死亡的新的委婉语将会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王力

《新华词典》 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汉语死亡禁忌的来源及语用分析》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死亡禁忌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