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归纳

时间:2019-08-12 21:54:49    下载该word文档

1.1 长度、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µm10-6m 1nm10-9m

常见物体的长度: 课桌的高度:0.8M 一层楼的高度3M

手指甲的厚度:1mm 一张纸的厚度:70100µm

测量工具: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方法:

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不使用磨损的零刻度,若使用则结果偏大),量程,分度值。

使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所测长度(不要放歪了)。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记录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数字(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特殊长度的测量:

测量硬币的直径: 测量铜丝的直径:D

长度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实际情况决定(测量窗帘的长度不需要准确到mm)。长度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时间的测量:

单位: 小时(h 分(min 秒(s 单位换算:1h60min 1min3600s

测量工具:停表(古代用沙漏,日晷)。

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与错误的不同: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改进测量方法。 选用精密仪器。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

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某一物体做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

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他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他是静止的。

定义: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标准,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 不同。

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绝对的: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运动也是相对的机械运动

静止一定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他们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

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3 运动的快慢

表示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速度:

描述: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注: 百米赛跑是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计算公式: v

单位: m/s Km/h 单位换算: 1Km/h 3.6m/s

应用: 计算路程 计算时间。

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改变。 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v s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甲,乙两地距离为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用的时间为t,则甲到乙的平均速为:v s/t

甲,乙两地距离为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v1 + v2/2

S1 v1 • t S2 v2 • t s S1S2 v =(S1S2/tt

所以:v =(v1 + v2/2

甲,乙两地距离为2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2v1v2 / v1 + v2

t1 s / v1 t2 s /v2 t t1t2 v 2s /t1t2

所以:v 2v1v2 / v1 + v2

1.4 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 v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通过路程所需的时间t

测量器材: 小车(测量的对象),刻度尺,停表,长木板,木块(垫木板)。

步骤:

组装如图所示:

斜面的作用: 使小车获得速度。

弹簧片的作用: 实验者听到撞击声按表,时间测量准确。

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把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SAB及所用时间tAB,填入表格。

把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SAC及所用时间tAC,填入表格。

SBC SAC SAB tBC tAC tAB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

鼓发声是鼓面的振动。

小提琴发声是琴弦的振动。

长笛发声是空气柱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

传播的形式: 以波的形式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空气中,当温度为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v 340m/s

回声:

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

要听到回声人耳离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 m以上。

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距离小于17m

老师的讲课声音洪亮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增强。(维也纳金色大厅)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

外界声音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2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伸出的越短,音调越高。

频率: 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 赫兹 (Hz)

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超声波: 频率高20000 Hz(人听不到)。 次声波: 频率低20 Hz(人听不到)。

响度:

定义: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决定响度高低的因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拨动的力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 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单位是米 m

响度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动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甲,乙的响度相同,乙的音调高;

甲,丙的音调相同,丙的响度大。

音色:

定义: 不同发声体所发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2.3 2.4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的利用: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噪声的产生:

物理学的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环保的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分贝 dB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 → 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 30 40 dB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 70dB以上

听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 90dB以上。

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 150dB以上。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

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轻声耳语 → 20dB 大声说话 → 70dB 很嘈杂的马路 → 90dB

电锯工作 → 110dB 喷气式飞机起飞 → 140dB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生源处减弱: 消声器,禁止鸣笛。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关闭门窗,双层玻璃,隔离板,植树。

在人耳处减弱: 戴防噪声耳罩。

3.1 温度

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 摄氏度( 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为1℃

温度的测量工具: 温度计

构造: 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上有刻度),玻璃泡,液体。

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方法: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注: 低于量程测不出温度,高于量程会损坏温度计,认清分度值能准确快速的读数。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平行(凹底凸顶)。

温度计的分类:

体温计的机构特点: 泡和管的连接处有一个缩口(离开人体后水银在此处断开)。

体温计的使用特点: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不能用热水消毒)

自制温度计: 用玻璃瓶,玻璃管,液体(如图)。

注: 液体要装满,为了使测量准确度更高应选择大一些的瓶和细一些的管。

关于不准确的温度计:

例:把一个刻度不清楚的温度计,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高度是5cm,放入沸水中液柱高度是25cm,将该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液柱高度为17cm,那么这杯热水的温度是 (在1标准大气压下)。

例:把一个不准确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6℃若某杯水的实际温度是40℃.用这个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是

3.2 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熔化的规律: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顺序: 从上往下,石网棉,搅拌棒。

注: 水浴法加热,搅拌棒都是为了使被熔化物体受热均匀,被熔化物体要研成粉末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熔化的物体充分接触。

制作表格:

操作: 用酒精灯分别给两种物质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描点画出图像:

结论: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注: 0℃的冰放入0℃的房间,冰不能熔化(不能继续吸热)。 铝的熔点是660℃,660℃的铝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并存的状态,也可能是液态。

凝固: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的规律: 使上面熔化的固体溶液在常温下慢慢凝固。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画出图像:

结论: 晶体溶液凝固时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温度下降(液体凝固时放出热量)。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晶体溶液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水不会结冰不能继续放热)。 地窖里放几桶水,菜不冻坏是利用凝固时放热。

常见的现象 熔化冰雪消融 凝固冬天室外铁管沾手。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3 气化和液化

汽化: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定义: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现象: 4块相同的不锈钢板上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BCD都比A先干。

结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空气的流动。

蒸发有制冷的作用: 手背上擦点水凉快,扇扇风凉快,干湿泡温度计比较,湿泡温度计示数底

沸腾:

定义: 在表面和内部同事发生,只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由下到上

盖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盖上两个小孔的作用是,一个插温度计,另

一个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平衡,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太多需要时间长,

太少沸腾是时间短,不易总结规律)。

制作表格: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0.5min记录1次温度。填入表格

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中发生的现象。

画出图像:

结论: 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

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水银温度计适合于测量高温凝固点是 —39℃

酒精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低温沸点是 78℃

液化:

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都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

压缩体积 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能液化的。

注: 石油液化气,气体打火机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

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

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常见的液化现象: 雾,露,白气(是水珠), 水珠。

3.4 升华和凝华

升华:

定义: 物质由固态 直接 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常见的升华现象:

冰冻的衣服干了,雪人变小了。

凝华:

定义: 物质由气态 直接 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常见的凝华现象: 霜,雪,雾凇,冰花等……

人工増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干冰升华从云层吸热,云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下落。

云中水蒸气凝华成冰晶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

电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制冷剂在冷冻室和冷藏室汽化吸热,被压缩机压缩到冷凝

器,在这里液化放热。

4.1 光沿直线传播

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常见的光源: 太阳,蜡烛,电灯,萤火虫。

注: 月亮不是光源;恒星是光源;行星不是光源。

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和行径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不存在的)。

注: 光线不能表示光的强弱

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同种均匀介质。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影子人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

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可以等大、放大或缩小。

(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源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日食和月食 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时。

月球在中间挡住太阳日食 地球在中间挡住太阳月食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3×108km/h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c 水中 v c 玻璃中 v c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光速大于声速。

注: 光年是长度单位。

例: 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才按表,记录的成绩为 11.53 s 那么运动员的实际成绩

秒。

4.2 光的反射

光反射的定义: 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注: 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

激光笔光源 平面镜反射光 不同颜色的笔画光线 量角器测角度

可折叠纸板记录光线

几个名词:

O → 入射点 MM′→ 反射面 ON →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AO → 入射光线 BO → 反射光线 AON → 入射角 BON → 反射角。

操作: 使光沿AO方向射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把纸板F向前、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这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做几次,每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用量角器测出每次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填入表格。

得出的结论(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 反射光线的速度于入射光线的速度相等。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反射面是平滑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光污染)。

漫反射: 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4.3 平面镜成像

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成像特点: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白纸(记录平面镜,物、像的位置)。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操作: 在白纸上画一直线,把玻璃板竖直的放在直线上。

把一只蜡烛放在板前,记录好位置。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看上去也被点燃了),记好像的位置。

把一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没有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成在光屏上。

虚像: 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

移动前面蜡烛的位置,再做几次得到白纸上的信息。

处理白纸上的信息,链接AA′BB′CC′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像距,物距填入表格。

物到镜面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像距。

结论: 由完全重合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由光屏上没有像得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由测得的物距和像距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综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正立,等大的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 能成清晰的像用于日常生活。

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用于潜望镜。

球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于汽车的后视镜,马路上的反光镜等

凹面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做太阳炉,望远镜等

4.4 光的折射

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的规律(如图)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为零,折射角也为零。

折射光线的速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入射光线的速度。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常见的折射现象:

水池中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了(光从水中射入到空气中)。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

海市蜃楼、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看到太阳、水中的筷子弯了、钢笔错位了。

以上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4.5 光的色散

定义:

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色散。

七种: 红、橙、黄、绿、蓝、靛、紫。

雨后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彩电的色条只有这三种颜色)。

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

定义: 光谱中红光外侧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 遥控器,夜视仪。

紫外线:

定义: 光谱中紫光外侧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应用:

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验钞机,合成维D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皮肤。

注: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

5.1 透镜

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关于透镜的概念(如图):

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圆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光心:主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透镜的光心。

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实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虚焦点)。

注: 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图 )。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如图 )。

会聚是指相对于原光线靠拢。 发散是指相对于原光线分散。

注: 三条特殊的光线: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焦点

5.2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构造: 镜头凸透镜 胶片光屏

成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改变像大小的操作:

使像变大: 减小物距,增大像距。镜头向前移动,增加暗箱的长度。

使像变小: 增大物距,减小像距。镜头向后移动,减小暗箱的长度。

成像的光路图:

投影仪:

构造: 镜头凸透镜 屏幕光屏 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成像的性质: 倒立,放大的实像。 改变像大小的操作:

使像变大: 减小物距,增大像距。镜头向前移动,增加暗箱的长度。

使像变小: 增大物距,减小像距。镜头向后移动,减小暗箱的长度。

成像的光路图:

放大镜:

构造: 凸透镜。

成像性质: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改变像的大小的操作: 使像变大: 增大物距。 使像变小: 减小物距。

成像的光路图:

5.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 光具座 蜡烛 光屏 刻度尺 火柴。

步骤: 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f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节三者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大于 2f 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清晰的像,记录像的位置和像的性质,填入表格。

改变物距(表格),多做几次。

综上所述: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决定的。

两个分界点: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像变大。

成实像时: u > v 成的是缩小的像,u = v 成等大的像,u < v 成的是放大的像。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却得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有:蜡烛放在焦点上。蜡烛在焦点以内,蜡烛、凸透镜的中心没在同一高度。光具座太短或 f 太大。

实验若把透镜上部挡住,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暗一些。

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若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应向上移动光屏或像上移动蜡烛。

u > 2f 时, u减小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也减小。

2f > u > f 时, u减小时,物像之间的距离变大。

5.4 眼睛和眼镜

眼镜的结构: 晶状体 角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

眼疾的成因与矫正:

近视眼:

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会聚在视网膜前。

眼球前后太长,会聚在视网膜前。

矫正: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成因: 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会聚在视网膜后。

眼球前后变短,会聚在视网膜后。

矫正: 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 100Φ 100 × f 是焦距,单位是米,Φ 叫焦度,是焦距的倒数)。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物镜: 是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

目镜: 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望远镜:

物镜: 是凸透镜或凹面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投照相机。

目镜: 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6.1 质量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理符号: m

单位: 国际单位:㎏, 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

单位换算: 1 t 103 1 g 10-3 1 ㎎= 10-6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测量工具: 生活中用各种秤测量质量,案秤、电子秤等实验室用天平测量质量。

天平:

构造: 底座 托盘 横梁 平衡螺母 标尺 分度盘 指针

使用方法: 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量程和标尺的分度值。

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左偏右调),使横梁平衡(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中加砝码,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心处(注意此时不能调平衡螺母)。

m m砝码 游码所对应的刻度。

测量液体的质量时:先测容器的质量m0,再测总质量mm m — m0

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时:测出几个的总质量m m m / n

砝码的质量一般为1.2.2.51g2g2g5g10g20g20g50g…)。

例: 测得一个物体的质量为67g,没有使用游码,最少需要 个砝码。

天平使用的错误及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判断:

使用磨损的砝码,测量结果偏大,使用生锈的砝码测量结果偏小。

游码归零后,天平没调平,若指针左偏测量结果偏大,若指针右偏测量结果偏小。

游码没有归零,天平调平后测量的结果偏大。

若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m m砝码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6.2 密度

密度的引入:

实验操作及数据: 用天平测量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

量,把数据填入表格。

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和

体积的比值不同。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密度表示。

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计算公式:ρ

密度的单位: kg / m3 g / cm3 1g / cm3 103 kg / m3

使用公式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 g / cm3 g cm3 kg / m3 kg m3

密度的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为1.0×103 kg / m3 它表示1cm3水的质量为1.0×103 kg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状态有关(冰和水的密度不同)。

密度的应用:

计算质量: m ρ• v 计算体积: v

6.3 密度的测量

原理:ρ

被测物体的质量: m 被测物体的体积: v

器材: 天平和砝码 量筒 烧杯 石块 盐水 细线

步骤: 测量石块的密度。

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填入表格。

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水(适量的含义:能浸没石块,放入石块后不能超过量程)。测出水的体积v1,填入表格。

用细线拴好石块轻轻放入量筒的水中,测出此时的水的体积v2,填入表格。

计算出石块的密度:ρ m /v2—v1 。若石块有吸水性,则上面的测量结果偏大。

测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 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总质量m1

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

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ρ m1 — m2/ v

方案(二):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

计算密度: ρ m1 — m2/ v

两种方案的比较: 第一种方案误差小,第二种方案由于烧杯中有残留的盐水。使体积的测量偏小,使密度的测量偏大。

方案(三):

没有量筒如何测盐水的密度: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m0

在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1

在烧杯中装满盐水测出总质量m2

计算盐水的密度:ρ m2 — m0/ m1 — m0

注: 当烧杯装满液体时,容易弄湿天平。可以不装满液体,而是在液面处做个标记。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物体的密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水在0 4 ℃时: 温度升高密度降低,温度降低密度变小。

水在高于4℃ 时: 温度降低密度变小。

即: 4 ℃ 的水密度最大。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鉴别物质; 鉴别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鉴别牛奶,酒精的纯度; 选择材料。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