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纲要》五年看变化

《纲要》五年看变化

时间:2016-08-07 10:39:24    下载该word文档

《纲要》五年看变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近期,教育部连续举行多场发布会,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5周年来的变化,作总体评估。

  从人口红利期人才红利期

  报告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五年,从人口红利期人才红利期

  一连7场发布会后,一份对《纲要》实施5年的总体评估,成为此次《纲要》五周年回眸收官之作。行程过半,这份勾勒中国教育十年改革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究竟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评估结果显示:《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近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由上海教科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北教科院组成的联合评估组表示。

  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历时大半年评估,上海教科院副院长张珏给出这样一组数字:2014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99.8%、初中毛入学率为103.5%,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5.83%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张珏说。

  更多改变,闪现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里。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针对校际差距,5年来国家以县域均衡为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全国已有超过1/2的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19个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达95.4%择校热正逐步降温。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每年输送近1 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 000万专业人才;截至20157月,全国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42.3万人,同比增加6.8%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民间资金进入教育渠道也进一步得到拓展。

  从人口红利期教育红利期

  改变,意味着什么?

  评价教育事业发展的效果,需要跳出教育本身,多视角观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从学生、教师、社会和国际四个维度剖析以往成绩,学生选择机会不断增加、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双向留学发展迅速等虽不能囊括5年教育事业发展全貌,但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在理念、目标、重点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这正是中国进入教育红利期的重要关口: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1664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提高了2.26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已经明显超过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显示了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大大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也标志着进入了教育红利期’‘人力资源红利期人才红利期

  把教育改革嵌入国家整体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纲要》今后5年的实施与十三五时期重叠,这也是夺取全面小康胜利的关键阶段。未来,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科学教育理念还未牢固确立,社会上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重视。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张珏坦言,评估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我国必须着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在稳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扩大人力资源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钟秉林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在继续强化政府教育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在优化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增强教育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三是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尽快在构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网络、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原来啃掉的硬骨头有可能重新出现。未来教育改革还是要在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上下大力气。张力强调,必须把教育改革嵌入国家整体改革议程,既要体现与前5年改革的递进衔接,又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改革新部署新要求。(记者 晖)

  我国资助政策实现教育阶段全覆盖

  2010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共计5 564亿元,累计资助学生4.1亿人次,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这是一组漂亮的数字。

  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在普及学前教育,扩展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说明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上真正履职了,不再缺位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表示,《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最近五年,以各地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文件的数量和政策导向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一些地方还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政府职责考核、现代化建设指标、民生工程体系、新农村建设考核等相应的政府职责指标体系之中,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入园难普遍表现为入公办园难

  成绩固然让人欣喜,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学前教育专题评估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指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前教育普及率城乡差异显著,城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明显高于农村。第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公办幼儿园占比仍然较低,民办幼儿园占比过高,公办民办并举格局尚未形成;相当多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普惠性资源依然短缺。第三,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仍然较低。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在60%80%之间的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平均为7.73%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70.5%,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013年占比仅为3.5%。第四,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大多数公办园以及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日常运转主要依靠收费,办园条件较差,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家长负担较重。第五,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农村地区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仅为55.42%;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数量占比仅为50%左右;未评职称教师占70%左右;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数严重不足。第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任务依然艰巨。相当多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较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指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能在未来5年内带来巨大的新入园需求,局部地区入园难问题或将加剧,亟须未雨绸缪,主动研究,积极应对新挑战。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入园难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解决入园贵问题。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加快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未来四大任务: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

  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二是在部署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时,要求提高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我们的总体考虑是,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四大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郑富芝进一步指出,在扩资源时,要充分关注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要做好新增人口测算工作,调整规划,科学布局,新建、扩建一批幼儿园,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在调结构时,要更加鼓励和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农村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公办园为主体,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在建机制时,要重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要科学核定运行成本,推动各地制定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办法,把政府投入和老百姓负担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提质量时,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对幼儿园来说,就是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保教。关键是要抓好两条:一要建立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对各类幼儿园进行质量监测评估,定期发布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二要严格规范小学招生和起始年级教学,严禁小学以各种名义进行选拔性入学考试,一年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教学进度不得提前,解除家长怕跟不上的担心。

  虞永平表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级教育的普及必须有立法的保障,这也是世界各国普及学前教育的主要经验。因此,要从法律上确认学前教育对人生发展、对家庭及对国家民族的价值,确保学前教育的地位,确保政府的投入,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使学前教育走出洼地,稳步前行。

  (记者 靳晓燕 刘博超)

  义务教育站上新起点

  报告显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稳中有升。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

  义务教育站上新起点

  评估结果表明《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总负责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教授在教育部举行的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第三方怎么说?

  宋乃庆: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6%,基本达到《纲要》提出的2015年达到93%的目标。

  西南大学评估组对我国20102014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显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稳中有升。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20102014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8%104.6%之间,升学率保持在98.0%98.7%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到103.5%,升学率由87.5%上升到95.1%,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2010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依次为87.5%92.4%91.8%92.3%92.6%。这与《纲要》提出的2015年达到93%的目标仅一步之遥,表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稳步提高,辍学率有所降低。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 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初见成效。据对全国14省(区、市)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以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为代表),近5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在此背景下,小学生学业成绩稳中有升,数学成绩优秀率从36.20%上升到38.53%,语文成绩优秀率从37.92%上升到44.51%。与此同时,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逐年增加,增强学生体质效果明显。

  宋乃庆表示,《纲要》实施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例如,经费总体投入仍不足且呈现中部塌陷。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剧,一些地方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农村教育资源闲置。中西部地区县镇大班额问题突出。初中生课业负担仍未减轻。城市学校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凸显。

  专家怎么看?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实现一个跨越,缩小四个差距,缓解两个热点。

  实现了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跨越。陶西平表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了四个差距:中西部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对贫困家庭子女,国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对残疾儿童,实行特教特办,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参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体系。

  缓解了两个热点:一是部分城市地区的择校过热得到缓解,二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得到缓解。

  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群众认同的正确的政策倾斜和干预是落实政府责任的重要途径。陶西平指出。

  下一步怎么做?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兜底线,保基本,抓关键,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

  义务教育完成全面普及的历史任务后,进入均衡发展、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强烈需求等,都给义务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仍然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王定华表示,下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规划,做到兜底线,保基本,抓关键,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问题。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大城市和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同时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巩固免试就近入学成果。通过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强化工作监管和社会监督。 (记者 靳晓燕 刘博超)

  高等教育由迈进

  评估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到质量,从科研能力到学生满意度,正由迈进。

  规模扩大 质量提高

  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3 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 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纲要》设定的36%的阶段目标。

  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上的扩大和数量上的增长,更在于教学质量上的提高。调研组发现,经“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拉动,部分学科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英国QS201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2005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过同期其他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一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 843件增加到84 930件,增加了8.6倍。

  除了办学规模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教授是否给本科生上课、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等方面的细节,更让本次高等教育评估组组长、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看重。他介绍,根据抽查的82所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对1 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4.32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意

  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真实,邬大光表示,调研组尽可能少地选取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官方资料,而是对照各大高校年度教育质量报告,或直接进行一线调查

  卓越人才”“农村专项计划,精准发力

  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如此评价。但他同时指出,目前我们仍然需要解决好上好大学公平地上大学两个问题。而相继实施的卓越计划”“农村专项计划,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2012年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等一系列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的政策。中国科学院教授赵兰香认为,通过这些政策,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效应已初步显现。   中国科学院有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评估报告》显示,20122014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万人,2014“211”“985”高校新生中,每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数比上一年分别增加了200人、220人。

  此外,中国工程院有关卓越计划的《评估报告》称,参与卓越工程师、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中,本科专业1 257个,研究生专业514个,创新工程、新闻传播、法学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他们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活力未完全释放

  在评估报告中,厦门大学评估组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科研主动面向社会需求的导向不足,重大科技协同攻关机制不健全;高校活力未完全释放,高校拔尖学生尽早尽快成长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长效机制等。

  对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后5年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高校参与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瞿振元建议,要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科研成绩的国际可比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三个维度,统筹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

  据了解,教育部将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建设一批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各行各业紧缺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

  针对与高等教育衔接紧密的招生制度改革的进展,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目前除了上海、浙江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外,其余29省份均已形成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为满足高中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拔,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适合的人才保障 (记者 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职业教育不受重视、职教社会美誉度低……这一度成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印象。报告认为:经过多年发展,这个局面已经发生极大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支持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风气逐渐形成,职业教育活力焕发,为进一步发展筑牢基础。

  成绩显著,四大困难待解

  评估中的几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6.9%,高职在校生数首次突破1 000万,达到1 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 593万人;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 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同时,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1.5%

  在这项第三方评估项目总负责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看来,这几组数据说明,近年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反映在十个方面――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在展现成绩的同时,评估报告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仍然面临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适龄人口逐步减少,要实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 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 390万人”“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 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多方合作,落实路线图、时间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认为,5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削弱了职教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这就要求多部门继续强化合作,职业院校对传统教学和管理有必要继续深化改革。

  为了在2020年基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周稽裘建议要突出落实要尽快出台引领全国实施的可操作的现代化路线图、时间表。具体地讲:一是要有标准;二是要有分阶段推动计划;三是要有支撑全面发展的项目、工程平台和政策措施;四是要有动态监测和动态调整方法;五是要有评估验收和公告制度。

  注重五项工作,建设现代职教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将5年来成绩的取得归因于三个前所未有:中央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各方协作前所未有。同时,他认为,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下一步职教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工作: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按照《职业教育法》,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负有统筹规划的职责,但是职教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不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不是两张皮。有关各方都要继续发挥作用、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共同建成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王继平表示。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纲要》五年看变化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