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淋漓尽致地表达 - 浅析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技巧

淋漓尽致地表达 - 浅析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技巧

时间:2017-02-16 09:16:52    下载该word文档
淋漓尽致地表达———浅析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技巧◇毛会昆(滨州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克纳是一个非常重视写作手法的试验和探索的现代主义作家。它的探索与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其作品的内容以及他对生活、对人、对世界的看法。他大量使用了并列对照、内心独白、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同时,他的语言还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并列对照内心独白意识流连续性包容性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获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院士葛斯达夫赫尔斯多来姆在授予威廉福克纳诺贝尔奖时所致颁奖辞中,对福克纳在小说形式、艺术技巧上所进行的孜孜不倦、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作了高度的评价。正是凭借其题材、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才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文学的大潮中,像一块礁石,虽风吹浪打,仍屹然不动。福克纳的创作内容与主题,并没有多少独特的地方。当然在对南方历史的理解,对种族主义的谴责,对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批判方面,福克纳相当敏锐、深刻,具有特别的洞察力。但使他能达到那样的艺术高度的真正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小说形式及艺术手法上不懈地、艰苦地探索与创新。说起福克纳的创作手法,我们首要提到的应是“并列对照”的手法,这种手法在福克纳作品中最为常用,但每次都是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对照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福克纳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而且在观点与观点之间、传统与变化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都在进行对照。这种对照主要不是在比较各方的优劣、对错,而是在它们之间造成一种“对话”。读者应从这种对话中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下面,我们以时空的对照与人的观念之间的对照为例,来说明这一手法。以他的《喧哗与骚动》为例,在本书中,时序被打乱,往事与现在的事并列出现,这样,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便得到突出,即历史决定现在。昆丁康普生所面临的危机、压力以及需求是1890年密西西比州杰弗逊镇其他人所不可避免的。他的父母、他与父母的关系、与妹妹的关系、等级制度、传统等等都将他推上了自杀的道路。昆丁的故事虽然是一个人的故事,但由于时序颠倒手法的成功运用,将他的童年生活与他现在的生活并列,小说衰落、失落的主题更加明显,昆丁个人的故事也便带有普遍性。昆丁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典型。他代表了西方现代人的命运。把不同叙述者和他们的叙述进行对照比较,在福克纳作品中也广为使用。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把同一个故事讲了五遍。第一遍(即小说的第一章)由年龄虽然33岁,但智力却只有3岁小孩水平的白痴班吉来叙述。他不明白家道为何中衰,凯蒂为何要嫁人,也不知道昆丁为何要自杀。他说不清,读者也不能从这一部分得到确切的答案。第二遍(即小说的第二章)由受过高等教育、神智清楚的昆丁来叙述。在这一章中,小说的主题逐渐明朗。第三遍(即小说的第三章)由自私自利的杰生来叙述,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明确、深入。第四遍(即第四章),由正面人物迪尔西来叙述,从而出现了正面主题。第五遍(即附录)在小说发表十五年后写成。作者以评论家的身份重新讲叙了一遍故事,把康普生家族兴衰的来龙去脉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结局作了交代。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法提炼了主题、塑造了人物的性格。“提炼的过程就是使小说客观化的过程,感情不能深化主题;理性才能深化主题;也是塑造性格的过程,理性不能动人,形象才能动人。一个故事讲了五遍,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回到形象的过程,……”福克纳说:“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以更加动人。可是写完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把故事讲清楚。我于是又写了一遍,从另一个兄弟(即昆丁)的角度来讲,讲得还是同一个故事,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即杰生)的角度来写,还是不能满意。我就把这三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加以补充,我还把这个故事最后写了一遍,作为附录附加在一本书的后边,这样才算了却一件心事,不再搁在心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福克纳同几乎所有其他现代主义作家一样,特别重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过程的技巧,如内心独白、意识流等。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和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把现实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的重要标志。许多重要的现代作家如乔依斯、普洛斯特、福克纳、托玛斯曼、沃尔夫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一方面,这一流派同柏格森与弗洛伊德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相一致。另一方面,它也受到西方日益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的影响。痛苦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把注意力转向心理活动和内心体验方面。新的文学内容需要新的表现手法。于是大量新手法应运而生,极大的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内心独白是福克纳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时比较常用的手法。他的许多人物都痛苦的处在传统与变化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无力承受传统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害怕面对一个迅速改变的世界。内心独白成了作者展示这种进退维谷的绝望心情的绝妙手法。《喧哗与骚动》前三部分包含有大量内心独白。其中,著名的段落如昆丁在公共汽车上回忆起他同凯蒂的未婚夫会面的情形,同意大利小女孩一起时回想起那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凯蒂堕落的往事,以及在小汽车上关于凯蒂的失贞和他同艾密斯打架情形的回忆等等。这些内心独白把昆丁对凯蒂的特殊感情,他的负罪感、他的绝望与痛苦、他的软弱无能都直接展示给读者。这无疑极大的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其它如《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下去,摩西》、《坟墓的闯入者》等作品中,作者都大量使用了内心独白。与内心独白紧密相联的是意识流。如果说内心独白表现的可能是多少经过整理的内心活动和有一定逻辑性的思想,意识流手法则是直接展示意识的流动性,即“思想那种流动的未经组织过的状态”。在意识流中起作用的不是逻辑,而是自由联系。福克纳在其一些早期作品中比较经常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它主要是在一些早期作品中,比如《喧哗与骚动》的前两部分和《我弥留之际》中的一些地方比较集中的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他则比较少使用这种手法。尽管如此,他无疑是把意识流手法使用的最好的作家之一。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在自杀前用汽油洗衣服上的血迹时闻到汽油味所产生的“意识流”:“全镇第一个姑娘拥有的汽车姑娘,这正是杰生所不能容忍的汽油味使他感到难受然后就大发脾气因为一个姑娘家没有姐妹只有班吉明班吉明让我操碎了心的孩子如果我有母亲我就可以说母亲啊母亲”这段引文充分体现了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和它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上的独特功能。尽管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已把原文“逻辑化”了,我们仍然能看到昆丁在临自杀前混乱的意识。这里昆丁的思想是流动的、跳跃的,没有逻辑的因果关系,只有自由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本身也在文字中被抹掉,只剩下一些情况和形象,意识就在它们之间跳跃流动。这就最真实的表现了未经逻辑加工的思想活动的原始状态。同时,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中,昆丁的“意识流”把他自杀的根源之一(他妹妹的失贞),杰生进一步(下转第3页)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12/2009919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