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时间:2020-01-13 17:24:42    下载该word文档

《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评课

我们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仔细品读一下,不难发现散文还真不少,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课文散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老作家叶圣陶耐看的游记作品《记金华的双龙洞》,宗璞的娟雅清秀《西湖漫笔》中的《西湖的“绿”》,朱自清经久不衰的《匆匆》……这些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字十分优美,但理解起来可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那么,如何学习“散文”才有切实的效果呢?如何对散文进行文本细读呢?肖绍国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真是深深感动了我。原来,文本细读可以这样深刻。散文教学不但要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还要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一堂诗情画意的语文课,伴着声声驼铃,我们仿佛也沐浴着冬阳,走进老北京,站在了骆驼队的跟前。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肖老师尽情地发掘美、再现美,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尽情地享受美、创造美。

一、品词品句,领略语言美

散文通常是用表现力极强的语言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内涵的,因此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其中的语言精华和表现技巧,领略散文语言的精妙所在。

1、揣摩特色性语言。

这篇课文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譬如“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肖老师让学生找找这句话特别在哪里,学生发现“那样”一词出现了三次。如果就用一个“那样”,改一下效果会怎么样,肖老师读改过的句子“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学生马上感觉节奏完全不一样,快多了。

又如这一句“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儿“磨来磨去”,肖老师让学生从词语的构成上去观察它,学生发现这里使用了ABAC型词。接着肖老师又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着,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让学生比较用叠词和不用叠词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没有缓缓的节奏,从而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再如,“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节奏是那么舒服。

这种舒缓的感觉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肖老师让学生把感觉聚焦到这段话的节奏上,在主题音乐声中,集中诵读这段文字,这种感觉太妙了,如此的悠然,如此的自在,如此的陶醉,英子和骆驼在冬阳底下的往事就这样缓缓地流淌着。

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看来,使得语言节奏缓慢下来,某些词语的重复使用是林海音的魔法之一。肖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引领学生一步步把握整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的一种“舒缓的、惬意的”节奏感,而且学以致用,课末安排写话训练时,也要求学生注意那种缓缓的节奏,可以重复某些词语的使用,可以用进一些叠词。

2、推敲传神的词语。

散文的语言大多非常优美,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一般地说,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入文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琢磨:“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肖老师让学生去关注“停”这个字儿,正因为“停”下来,才可以缓缓地讲出后面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的事儿。一个“停”字儿,风景全在其中。

又如这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特别有味道,  “呆”字用得真妙,就像肖老师说得那样,这一“呆”,就将我们的眼前的镜头放慢了,拉长了,定格了。此时此刻,学生闭上眼睛听肖老师缓缓地描述:“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眼前不禁浮现出骆驼脸上那高高前突的颧骨,那耷拉着的皮肤,那小烟囱似的大鼻孔;看到了骆驼嘴中那一幅积了一层厚厚的黄渍的牙,上牙和下牙中嵌着的草根,胡须的四周流淌着的白沫子……慢镜头中,似乎每个细节看得特别真切,看得特别生动。

三、反复诵读,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肖老师范读了这段话“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此时学生把想象聚焦到英子傻傻地学咀嚼,轻轻地谈驼铃,愣愣地看驼绒,连连地问行踪……那样的一组画面上,感受到句子带来的舒缓的、惬意的、悠然的节奏感。

课至正酣时,在音乐《禅思组曲》的旋律中教师娓娓道来:“你瞧,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同学们闭着眼睛,伴随着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如此音乐和语言,跟整堂课的基调是相融的,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和教师款款地倾诉,学生的感官系统被彻底打通,节奏蕴涵其中。

2、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初读课文,肖老师让学生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自由地朗读,边读边思考:伴随着驼铃声,英子回忆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个往事?

四个镜头中,大多孩子都对英子“学咀嚼”特别感兴趣,肖老师就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英子“学咀嚼”这段文字,细细地体味体味哪个地方的细节描写最有趣儿,咀嚼咀嚼文字的味道。

3、引读。课件播放《城南旧事》英子学咀嚼的片段后,肖老师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读——你来读,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缓缓的感觉……(指名读)

你来,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徐徐的感觉……(指名读)

请你读,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傻傻的感觉……(指名读)

让我们一齐读……(齐读)

又如,课即将结束,在主题音乐声中,集中诵读最后两段文字时,肖老师又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引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北京城南,来到林海音的故居:

——你一定会想起那个曾经的小女孩,你会深情地读起这段文字……(指名读)

——你一定会想起英子在冬阳底下缓缓地学咀嚼、轻轻地谈驼铃、愣愣地看驼绒、连连地问行踪的那些镜头,你会深情地读起这段文字……(指名读)

——你们的耳畔一定会响起“铛、铛、铛”的驼铃声,你们会深情款款地读起这段文字……(齐读)

 

2010年9月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小学,浙江省特级教师肖绍国以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带领听课教师徜徉在语文的诗情画意中,引领学生品读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节奏,真切感受着英子对童年的无限怀恋。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陈燕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陈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努力创设出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记一件童年趣事,和推荐孩子们看《城南旧事》,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今天有幸聆听了 侯秉琛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很受启发。

侯老师这节课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

1、教给方法,思路清晰

在揭示课题后,侯老师就告诉学生读书应会找要点,然后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用书中句子概括,这就交给了学生把握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读书的方法,尤其是巧妙的引导学生开头写骆驼来了,最后要写骆驼走了,中间肯定写发生的趣事,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想象联想,激活思维

因为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时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侯老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引起联想,加深感悟。如在品读“看骆驼咀嚼”这一段时,作者看呆了,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于是侯老师先让学生感悟骆驼咀嚼是多么有趣。想象出骆驼的上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吃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悠然自得、其乐无穷,于是作者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又如在感悟“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滩上”反复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联想中理解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情境,感受到骆驼有耐力,有韧性,耐得住寂寞。

3、反复诵读,感悟情感

侯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体现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理念,尤其在品悟“老师教给我的话”共读了5处,在品析这一段时先指名读,在读中悟,再齐读体会做事要沉得住气,通过“讨论系铃铛”一部分感受骆驼耐得住饥渴、寂寞后,在齐读老师说的话,感受做事要耐得住寂寞,知道骆驼耐寒、耐热、享得了轻松后再读老师的话,最后作者懂得了要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后再齐读老师的话,从反复读中悟出在生活中要沉得住气,有耐性、忍性、韧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是水到渠成。

总之,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味道,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评王海龙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感怀于作者平实的语言下蕴含的深深的情愫,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虽然我的童年中未曾有过那系着铃铛的骆驼队,但那份对童年的深深的眷恋的情怀,却是每一个走过童年的成年人所共有的。总以为这种遥远的回忆、感伤的情绪,必须经历后方能领悟得了的,因此,我因此曾怀疑,这样的文章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但听了王老师的课,看到他借助媒体的帮助,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昔日的老北京,与作者一起去品味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这种怀疑消然逝去。
  一、借助音画,进入情境。
  新课伊始,王老师让学生欣赏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略带忧伤的乐曲,一遍遍地在教室里回荡,足足有几分钟之久,借助音乐的奇妙作用,把孩子们课间喧闹的情绪一扫而光,他们听得是那样专注,似乎把思绪也一起带进了遥远的时空,使学生慢慢沉浸于课文所渲染的气氛之中。接着,老师出示了一些老北京的照片,虽然只是一些黑白照片,但正是这些单一的色彩才更刺激了孩子们的感官,想探寻这陌生的地方曾经发生的故事,以至于有同学竟能体会出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从那浓浓的大碗茶中,却也品出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正是这些音乐与图画的刺激,带孩子们渐入佳境,与林海音一起,缓缓地走进了那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
  二、通过想象,营造氛围。
  本文的课题非常特别,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出示课题后,王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展开联想,说说自己读题后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还几乎没有接触课文,但是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他们或看到了冬日暖阳下缓缓前进着的骆驼队,或听到了那悠悠的驼铃声,或看到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凭借其个性化的理解,把自己融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三、联系实际,走近文本。
  因为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好多地方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巧妙地用几个问题把两者很好地联系起来,带学生走近文本,解读文本。如在品读看骆驼咀嚼这一段时,五岁的林海音看呆了,这是学生难以想象的事情。王老师于是让学生回忆: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学生很快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由自己的看呆再联系作者的看呆,由此领悟在林海音看来,骆驼咀嚼是多么有趣的事情,以至于牙齿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足见童年的林海音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而讲到争论骆驼铃铛的作用一段时,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你觉得这个铃铛有什么作用。学生从多角度来进行分析,再对照林海音的说法,从中感受到童年的林海音天真无邪的心灵中充满了无数美好的想象。
  最后提一点这堂课上的可斟酌之处:
  林海音的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常常以细节描写取胜,本课也是如此,王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童年的同时,如能在品味语言的特色上再花点功夫,可能效果会更好。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冬阳童年骆驼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