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完整版)《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完整版)《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时间:2020-05-04 00:50:54    下载该word文档

《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草案)
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2013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范围为三门峡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湖滨区一个市辖区,灵宝市、义马市两个县级市,以及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三个县,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三门峡都市区的规划范围为陕灵盆地区域,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城关镇、大王镇、阳店镇、川口乡、尹庄镇、焦村镇、函谷关镇等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高铁站南片区和陕县城区、产业聚集区以及大王镇的部分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本次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大王镇、阳店镇的全部行政区范围,以及灵宝尹庄镇、川口乡的部分区域,涵盖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全部范围,面积合计128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总目标
  全力推动三门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将三门峡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商贸基地、资源型产业升级示范与新兴产业发展基地、黄河湿地与黄土高原融合的特色生态宜居城市。
  (二)区域协调与拓展战略
  东西方向呼应郑州、洛阳和西安,积极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辐射与转移,强化三门峡在中原、关中两大经济区中的门户和衔接枢纽地位。向北联合运城,加强资源整合,协调共进,错位发展,构筑区域性资源利用深加工、精密制造、现代物流、生产服务产业集群,推动三门峡与平陆同城化发展。在运城、三门峡一体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区域性服务职能,以黄河金三角区域为腹地,加强对临汾、渭南的生产、生活服务,努力构建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极化中心:围绕新老城市中心,集聚发展商贸、金融、文化、生产服务、旅游服务等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区域辐射力。
  2.紧凑发展:构建相对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加强湖滨和陕县城区的空间整合,完善交通联系,加强组团之间的功能衔接。
  3.服务区域:努力提升三门峡区域地位,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支撑城市新区发展。
  4.产城互动:资源型、污染型企业应尽量远离城市发展,已有污染企业应尽早搬迁。依托城市主要发展与城市能良好结合的新兴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5.渐进开发:城市发展不应盲目跳跃,应在集中发展的基本原则下渐进式开发,重要的战略性节点在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时期应当以控制发展为主。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规划。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基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依托陇海铁路发展轴和蒙西铁路发展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运城、三门峡一体化发展,以及灵宝-芮城-潼关-永济次区域合作和义马-渑池同城化发展,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区域辐射力,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二)市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20年,三门峡全市总人口将达到2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8%,全市城镇人口为136万人。规划至2030年,三门峡全市总人口将达到24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2%,全市城镇人口将达176万人。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30平方公里以内。
  (三)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一个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
  “一核”即以三门峡都市区为全市发展的核心,以陕灵盆地的城镇发展空间为主要载体,包括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灵宝城区,并辐射至平陆县城,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209-310国道等区域交通走廊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带状组团型城镇群体结构。
  “两翼”即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和卢氏生态发展翼。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依托渑池县城和义马市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煤、电、铝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与循环升级,联合周边英豪镇、观音堂镇等小城镇,打造带动全市传统资源型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核心。卢氏生态发展翼以卢氏县城为中心,依托三门峡南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形成带动全市绿色经济与休闲经济发展的“生态之都”。
  “三带”即沿黄河生态带、崤山-小浪底生态带、伏牛山-熊耳山生态带。三条生态带是三门峡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所依托的生态屏障,也是三门峡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撑。
  “多点”即依托产业集聚区、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等资源优势培育多个重要节点,包括豫灵镇、观音堂镇、阳平镇、张村镇、函谷关镇、西张村镇、官道口镇、五里川镇等中心城镇。
  (四)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以三门峡中心城区为主中心,灵宝、渑池-义马、卢氏为副中心,以重点镇为市域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形成由一个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一个小城市及若干个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

表1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五)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根据三门峡市域城镇职能及产业结构特点,将城镇职能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商务金融服务(A)、交通枢纽(B)、商贸物流(C)、旅游服务(D)、加工业(E)、原材料产业(F)、资源采掘与加工的生活与生产服务(G)、农业生产与生活服务(H)。其中,括号内的字母代表对应的城镇职能。规划各城镇职能结构见下表: 

表2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四、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构建以煤炭、能源、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以资源优势为纽带,加快现有产业链整合并向高附加值延伸,重点发展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等装备制造业,形成五大产业链相对完整、产值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依托特色农林资源优势,积极壮大现代农业规模,并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对各类人口的吸引力。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三门峡本地及周边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黄金、铝等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培育特色金融业,打造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
  五、市域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市域“三带五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三条生态带,包括沿黄湿地生态林风光景观带,小秦岭-崤山-小浪底自然生态保护带,崤山-伏牛山-熊耳山生态保护带。保护五大市域生态源,分别是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小秦岭省级地质公园构成西部生态源;三门峡水库库区及其保护区构成北部生态源;陕县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河南省燕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构成中部生态源;韶山省级森林公园与小浪底水库构成东部生态源;卢氏县玉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省级地质公园与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构成西南部生态源。
  六、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三门峡市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和交通枢纽的优势,把三门峡市建设成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寓古文明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根据三门峡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特征,构建“一带一区三群四品牌”的市域旅游发展格局。“一带”即黄河风光旅游带,“一区”即卢氏生态旅游专区,“三群”即三门峡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景观群,分别是三门峡都市旅游景观群,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群,仰韶文化山水旅游景观群。“四品牌”即三门峡旅游重点推出的四大品牌,包括黄河文化旅游品牌,自然山水旅游品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康体养生旅游品牌。
  七、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充分利用、加强衔接、分离过境、优化组织、做强枢纽、拓展腹地的原则,依托国家及区域性交通网络,打造三门峡市域由高速公路、国道和高铁、普铁构成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一纵两横两支”铁路网、“三纵两横一联”高速公路网、“两纵三横”国道网。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优化各级交通枢纽及场站布局。近期利用运城关公机场和洛阳北郊机场,中远期考虑新建三门峡机场的可行性,在灵宝大王镇北营北村预留4C支线机场。
  八、中心城区规划
  (一)城市性质:中原经济区西部重要的商贸、工业、旅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文化名城。
  (二)城市职能:能源、有色等资源型工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专业性区域金融和生产服务中心;区域物流商贸基地和物流管理中心;区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服务中心;职业教育、特色医疗服务基地。
  (三)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68万人。远期(203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90万人,其中湖滨片区55万人,陕县片区35万人。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近期(2020年)控制在76平方公里左右,远期(2030年)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四)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片、三心、四组团”。
  一带:即沿黄河城市发展带。三门峡北侧是黄河湿地生态景观带,南侧是黄土高原生态景观带,城市在两大自然因素的限制下沿陕灵盆地呈带状发展延伸。
  两片:在生态廊道的隔离下,三门峡中心城市形成两大发展片区,分别是湖滨片区和陕州片区。两大片区分别紧凑发展,形成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完善,平衡发展,相互联系,而发展侧重各有不同的两大城区。
  三心:整个带状城市按照城市空间拓展的时序以及服务职能的差异形成三大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是湖滨区综合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区现代商务中心、陕县区域商贸中心。
  四组团:两大城市片区内部通过生态廊道的隔离所形成的四个功能鲜明的城市组团。其中,湖滨片区以青龙涧河为生态廊道,形成湖滨城区和商务中心区两个城市组团。陕州片区以淄阳河为生态廊道,形成陕县城区和产业新城两个城市组团。
  (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升三门峡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湖滨城区和陕州城区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功能。
  1.文化设施:建设市级—区县级—居住区级—社区级城市文化设施系统,规划文化设施用地为69.8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78平方米。
  2.教育设施: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为412.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4.24%,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4.59平方米。原则上以2—3万人设置1所初级中学、1—1.5万人设置1所小学为控制标准,规划湖滨城区设置22所初中、40所小学,陕县城区设置15所初中、28所小学。
  3.体育设施:规划体育设施用地为101.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04%,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12平方米。
  4.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82.5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90平方米。医疗设施千人指标床位数以7床/千人控制,规划床位应当达到6300张。在湖滨城区设置25所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陕县城区设置15所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建设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市光荣院、市老年服务中心,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为29.8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33平方米/人。
  (六)城市绿地系统:以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文化遗产资源,构建“一心两廊四楔十脉多园”的网络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4平方米。
  “一心”是指以位于苍龙涧河以西、席村沟以东的黄土塬台地、并延伸至天鹅湖湿地作为城市绿心,是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与陕县城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
  “两廊”分别是黄河沿岸生态绿廊和崤山北麓生态绿廊,城市功能在两廊之间生长,是三门峡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环境主骨架。
  “四楔”是依托四条水系形成的由黄土丘陵山区通向黄河的生态绿楔,与“两廊”联结成网,共同构成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包括青龙涧河、淄阳河、南清河、好阳河。
  “十脉”是十条城市组团内部的绿化支脉,作为不同城市功能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串联公园绿地节点的生态通道;并与“两廊、四楔”相联,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主骨架。
  “多园”是指城市内相对均衡分布的多个城市公园节点,是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主要绿地空间。
  (七)城市道路系统:强化城市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优化城市组团内部的道路系统,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中心城区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构成,湖滨组团主干路呈“四横八纵”布局,商务中心区组团主干路呈“六横五纵”布局,陕州片区主干路呈“七横九纵”布局。理顺城市的内外道路交通,打通城市断头路,合理布设公共停车场,缓解城区交通拥堵,规划公共停车场21个,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2.1万个。
  (八)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期末城市人口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0%以上,按照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5标台的配置标准,规划203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公交车辆总量达到1300标台。以每千人2辆出租车计,规划2030年出租汽车总量1800辆左右。
  (九)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供水工程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均年综合用水量控制在110立方米以内,最高日需水量约为37.8万立方米。规划以卫家磨水库、大石涧水库、窄口水库水为主要水源,以黄河水、地下水为补充和备用水源。
  2.排水工程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完善排水管网系统,提高雨污水收集、处理、利用能力。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区日平均污水处理量为24.41万吨。
  3.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至2030年,预测中心城区最大电力负荷约为1194 MW,统调电厂装机容量总计将达到4303 MW。规划新建500kV变电站2座、220kV站2座、110kV站14座。
  4.通信工程规划:
  规划至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固话普及率为6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0卡号/百人,宽带用户普及率为45户/百人,有线电视覆盖率为100%。
  5.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至203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气化率达到90%。天然气总用气量约为2.5亿立方米/年。规划建设天然气门站3座,天然气储配站2座。
  6.供热工程规划: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总供热面积为3600万平方米。规划对三门峡电厂一期2×30 MW机组实施供热改造,在湖滨城区新建集中锅炉房2座,在商务中心区新建集中锅炉房1座。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热源供热能力总计将达到1645 MW,可以满足三门峡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的集中用热需求。
  (十)综合防灾规划:规划黄河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青龙涧河、苍龙涧河、五里河、好阳河、淄阳河等河段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以318米等高线作为经验洪水淹没线,325米等高线作为规划洪水淹没线,335米为最高蓄水高程(大沽高程基准)。高程低于318米的区域严禁开发建设,318米至325米区域不允许兴建居住建筑,325米至335米区域涉及的具体建设工程项目,需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城区内排水泵站能力,排涝量按5年一遇暴雨强度设计,以30年一遇暴雨强度校核。市区抗震烈度按7度设防,结合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设置人员避难疏散场地,至2030年,规划三门峡中心城区设立18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