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申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建设方案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2011107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 专业建设基础
(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社会背景
随着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无疑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而信息管理则是信息化的核心。信息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美国信息协会的专家们呼吁,要把信息人才的培养提到战略高度,认为这是影响新世纪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信息产业,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信息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信息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作为培养企业计算机信息应用与管理人才、信息企业开发人才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人才的社会需求
从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传递的信息表明,信息化社会最急需的4种人才是: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普及教育人才。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1500万到2000万人。国家教育部也把信息化人

才与软件人才列为目前国内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
武汉市政府把信息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全市从事开发、生产、服务与系统集成的企业有100多家,市政府提出,要对信息产业加大投入,力争将武汉软件园办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软件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未来我市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 (三) 业现有基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我院的主干专业,是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湖北省第五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已建设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建模》、省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设立了湖北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并已建立楚天技能名师工作室近三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5项、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3项、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5项。建设完成普通高等教育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获得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类)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有教授2名,在行业或区域有影响力的专家2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名、博士3名、硕士9名;团队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江教育研究院专家1名,湖北省

楚天技能名师1名,武汉市首届职业教育名师1名,武汉市教育界名2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拥有专门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包括信息技术研发中心1个,单项技能实训室2间,综合技能实训室1间,工程技能实训室1间,以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的教改试点实训室1间。本专业还与微软、Intel中国) HP Company(中国)武汉蓝星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正奇龙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立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在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承接了多个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例如200910月,王路群教授承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横向课题:三峡库区2007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经费28万元。20094月,根据(教高司函[2009]76号)文件,我院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成了面向全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J2EE高级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承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08年以来共培训学员2112名;网吧安全培训及年检培训完成2500人次,网页设计与制作培训完成483人次,数码制作技术培训完成492人次,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培训培训完301人次。承接卫生专业人机对话考试考试任务,共完成8675人次的人机对话考试。


本专业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年都有信息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微软、 HP Company 中国)上海微创、海辉国际、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公司就业。

二、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武汉都市圈、“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信息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实施“工学交替、双证融合、课堂与项目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四真”环境,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强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信息管理人才。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与企业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推动武汉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专业。

三、 建设内容 (一) 进校企对接 1 建设内容
1 化“工学交替、双证融合、课堂与项目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 用“双主体”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和专业文化,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发展。


3 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阶梯式分段教学组织模式实现“课堂与项目部一体化”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达到专业学习时间50%
4 合行业协会与校企专家共同研究职业岗位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及标准,计划两年内与企业共同开发6门专业核心课程,出版5本教材。
5 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完善真实身份、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压力“四真”环境。推进教师向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转换,学生向企业员工转换。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实现课堂氛围企业化。
6 施双证融合,实现专业与职业对接、知识与能力对接、技能与岗位对接。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100%,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7%,国际性行业证书获取率15% 2 改革举措
1 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努力在“课堂”与“企业”二个层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教学内容与企业经营任务同步”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立评价体系,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完善 “工学交替、双证融合、课堂与项目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

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全面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员工需求标准对接。
2 过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成立了由行业协会、企业及学校三方合作的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在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的指导下,成立校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共建委员会。
专业共建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其中行业协会有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秘书长一名、湖北省软件协会秘书长一名,企业成员有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HP Company(中国)、武汉蓝星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各一名,学校成员有校内专家一名、专业带头人一名。
专业共建委员会职责:
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组织人员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各项制度;
组织人员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技术研究;
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生产、管理、服务、科研资源;
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人员完善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规范,带动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3 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同时努力掌握最新技术。为此设计并实行了“阶梯式分段教学组织模式”(见图1),实现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分阶段交叉进行。

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按照“阶梯式分段教学组织模式”,第一、二学期企业体验目标是学生赴企业进行体验性实践,主要深入了解软件企业的工作内容、定位等,使学生有直接的专业体验,并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同时,有了企业体验后,可帮助学生开始进行职业选择;第三、四学期以企业实践为目标赴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学生根据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顶岗实践,配合企业正式员工进行专业性工作,委派指定的企业员工为导师,让学生了解工作主要技术及其相关知识、技能要求,体验学校训练的专业技能的应用方式和各种专业技术的融合,步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开始专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三个阶段的企业实习实践指导工作;企业则根据学院的要求和双方协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
积极加强企业合作,先后与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HP Company(中国)、武汉蓝星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微创公司合作制定了的面向软件服务外包的订单培养计划,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相应的特定规格毕业生,形成面向软件外包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目前已经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软件协会、武汉市软件协会等各级软件行业协会开展广泛合作,掌握软件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每学年根据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
4 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专任教学团队和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开发团队协作,引入实际项目和案例,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技术,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材。
5 强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课堂企业化管理。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真实环境(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学生接受企业制度管理)真实项目(引入企业项目实践,学生练就过硬开发技能)真实身份(设定企业岗位身份,学生加强职业素养)真实压力(施加企业进度压力,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课堂管理方式,实现课堂管理企业化。
6 快教师向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角色转换和学生向业员工角色转换,实现校企合一的新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向软件企业项目组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角色转换,以企业员工的要求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转换,重新定义教师作用为生项目组的项目开发管理及学生工作任务实现的技术导师,教学目标定义为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并指导其完成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教学过程调整为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不再以学习为目的,转而以掌握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并训练方案实施能

为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7 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结合专业技术课程,将相关企业认证融入课程内容。改革考试形式,实施以证代考的方式,实现教、考分离,有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采取专业核心课程校内考试、校外考证并举的形式,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岗位适应性。引入对应的专业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 绩效考核指标
1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 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3. 聘任双专业带头人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学生企业学习时间达到总学时的
50% 4. 学生企业学习时间达到总学时的3. 开发三门核心课程
45% 5. 开发三门核心课程 6. 编写三教材 7. 完善“四真”环境
8. 初步完成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9. 学生双证率达到98%
4. 编写二教材 5. 推广“四真”环境 6. 完成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7. 学生双证率达到100%
(二) 索系统培养 1 建设内容
1 中职进行对口培养,争取每年50人的单独招生政策。


2 年进行200人次的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对口培训。 3 区域内3所中职组成人才培养联盟,剖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形成连续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中高职专业培养衔接。
4 中职合作开发具有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建专业教材和实训项目。 2 改革举措
1 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探索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办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精神,引导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院争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成为省自主招生专业。
2 了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我们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每年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3 据市场的需求和中高职的教学特点,剖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结合, 形成连续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中职形成人才培养联盟。
4 据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特点,开发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

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建专业教材和实训项目。 3 绩效考核指标
2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与区域内一所中职学校组成人才1. 自主招生人数达到50
培养联盟
2. 将联盟内中职学校成员扩展至三家
2. 完成中职毕业生继续教育100 3. 完成中职毕业生继续教育200 3. 初步完成一体性的课程建设 4. 初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 完成一体性的课程建设 5.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 化实践育人 1 建设内容
1 进教师向“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转换,学生向“企业员工” 转换;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实现课堂管理企业化。通过“四真”环境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实训课程和真实项目一体化,课堂和生产一线一体化,实践教学过程和企业选拔人才过程一体化。
2 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网络化、开放型、7×24小时服务的示范性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完成平时课程的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以及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的任务。在现有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1间校内实训室,扩

建和升级3间校内实训室,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硬件水平保持与当前技术的发展一致。
3 企业合作,新建2个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4个顶岗实践项目,半年以上顶岗实践的学生比例达到100%。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彻底转变,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4 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建设1 “校中厂”形式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的建设,将企业引进来,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中厂”建设成为体制创新、技术领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双主体”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5 设集教学、职业培训、产学研合作多位一体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并帮助学生承接社会上的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实施。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硬件和技术上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创业。
6 1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所,承接校内外实际工程项目。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所建设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同时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所还可以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践。通过对校内外实际工程项目的建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推广。
7 建并完善1个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心、1个校企共建实训

平台、2个学习型俱乐部。以系统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 改革举措
1 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坚持教育“育人”的本质。教育的活动本身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高职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职业人,所以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坚持教育“育人”的本质。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2 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设计符合岗位要求的实践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参照企业信息管理师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基于具体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设计和实施既能达到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又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能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

3 入推进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进行实践教育改革。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和深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坚持先进的技术进校园,先进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将学生培养成与企业有共同语言的职业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融入中增强办学的活力,主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校企合作的融合中拓宽实践教学的空间。
4 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原有部分实训室硬件设备,新建部分实训室,改造实训基地网络,合作开发软件实训平台及实训项目,建设一个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科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真实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能力,实训项目达到层次性,实现一学期面向体验第二学期及第三学期面向专项技能实训第四学期面向案例实训第五学期及第六学期面向工程实践的特性。建设专项技能实训室,主要承担个人单兵专项技能训练的实训任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平台中相关单兵个人技能实训内容进行;建设综合技能实训室,主要承担个人单兵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训任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平台中的相关单兵项目实训内容进行;建设项目工程实训室,主要承担团队项目工程开发技能实训任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平台中的综合性项目开发实训内容进行。学生从一个级别实训室完成相应训练,获得对应技能后,进入下一级别实训室,进行下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利用校企合作的基础,探索“校中厂”等多种建设形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项目,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5 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要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彻底转变,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依托武汉光谷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软件协会及武汉市软件协会,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外实习实训与学校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提高技能与企业选拔人才过程融为一体、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建设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探索“厂中校”等多种建设模式,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其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为企业增加了生产效益;再次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降低了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成本,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最后指导教师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指导,保持了自己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最终形成学生、企业、学校、教师多赢的局面。


3 绩效考核指标
3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建成一个7*24小时服务的开发型1. 新建一间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
2. 扩建与升级两间校内实训室 3. 新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
2. 扩建与升级一间校内实训室 3. 新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
4. 与企业共同开发两个顶岗实践项目
4. 与企业共同开发两个顶岗实践项5. 建立一个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6. 建立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心
5. 7. 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所
100% 6. 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一个
8. 建立校中厂一个
(四) 变培养方式 1 建设内容
1 强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课堂企业化管理。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真实环境(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学生接受企业制度管理)真实项目(引入企业项目实践,学生练就过硬开发技能)真实身份(设定企业岗位身份,学生加强职业素养)真实压力(施加企业进度压力,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课堂管理方式,实现课堂管理企业化。在四真环境中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化的教学。
2 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建设远程协作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每年可远程参与12个企业实际项目,企业工程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远程监控、指导、管理,对产品进行鉴定。
3 用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多方合作,建设丰富

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建成10门精品课程、2个虚拟实验室。
4 实际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建设指导项目4个,实训课程由合作企业工程师全程指导。
5 拟企业运营流程,建立虚拟公司,通过网络按照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实现学生真实职业活动的虚拟化,参与学生不少于20名。
6 行业企业共同组建“ORACLE”和“信息系统研发”俱乐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潜力,同时可以了解并学习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
7 过技能竞赛、产品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参赛率达到100%,开发项目达到3项。 2 改革举措
1 持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各类产品、服务、职业资格的国际化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继续推行任务驱动、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过程以软件产品立项到部署的完整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技术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计算机信息开发和管理技术。在任务驱动和项目化的教学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企业的距离,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优势。
3 造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校企合作时空障碍。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学生全天候地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弊端,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积累丰富工程经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与企业建立学习及实训的网络平台,并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平台上共享这些优质资源。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将企业的员工培训、开发会议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就可以直接对学生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学生可以深入职业现场或在与企业共建的仿真模拟环境中,通过职业训练、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尽早的进入工作角色。
4 索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5 变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以学习为核心。计算机信息技

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毕业生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以学习能力为主要指标的综合素质,在校学习期间训练学生主动性及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大量相关学习资源及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根据完成项目需要自主完成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教育以学习为核心。
3 绩效考核指标
4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1. 加入一家企业协作工作平台 2. 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3. 建设6门精品课程 4. 建设2个虚拟实验室 5. 建立虚拟公司,试运行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加入一家企业协作工作平台 2.
完成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立丰富的资源库 3. 建设4门精品课程 4. 实现虚拟公司正常运营 5. 建设远程教学平台

(五) 设教学团队 1 建设内容
“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素质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近二年内根据“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采用教师下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国内进修、国外培训等形式,建设一支适应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2013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由学校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来自软件行业协会、软件研发公司、软件外包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一支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武汉地区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1 业带头人培养:培养学校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请计划,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和出国研修等途径提高其水平;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组成专业建设团队;完善与专业建设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年度培养计划,分年度进行考核。
2 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培养7名专业骨干教师,以此为骨干组成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增加专任教师3-5人。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开发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完成各项专业建设课题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服务课题。增强教师科技服务和科研能力,每人至少参与一项社会服务项目、主持或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2篇。
3 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安排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企业工作、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所有专任教师以软件企业员工身份加入软件开发中心,直接承担软件工程研发任务,分别带领部分学生全程投入工程实施过程,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专业技能,积累软件开发工程经验,提供社会服务;通过“楚天技能名师”企业教学团队与专任教师联合工作与教学,二年内,使100的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4 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兼职教师聘用计划,建立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制定相应标准,严把质量关。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教研和技术服务水平。
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制度,以服务换服务,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为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发展,依托光谷软件园,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能手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主要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工作。使兼专教师工作量比例超过1:1,逐步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5 师培养制度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人均时间不少于4个月,人均校外学习交流时间不少于10天,兼职教师在校接受培训至少20小时。
建立“名师工作室”,完善新教师导师制度,对所有任职年限不2年的教师,指派有经验的老教师为其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打造梯队式的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专、兼任教师的交流制度,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年平均交流时间不少于40小时。 2 改革举措
1 化教师培训指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2 行导师负责制,完善新教师导师制度。
3 极加强听评课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建立专、兼任教师交流制度。
4 项目或课程到国内相关机构、企业进行培训,掌握先进

的专业新技术、新知识。通过主持横向课题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丰富本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能力。
5 国外进行考察培训,学习高职教育新理念、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主持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参与重大应用技术项目,提高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研教改能力。
6 信息技术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主持或参与技术服务项目。 7 过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理念。主讲或负责1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完成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业教材开发,提高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
8 请来自武汉地区信息技术企业一线热心职业教育,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工程师或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践教学。
9 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能够动态适应课程变化的需要。 3 绩效考核指标
5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1. 兼职教师培训时间达到15小时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兼职教师培训时间达到20小时
2. 专兼职教师相互交流时间40小时 2. 教师到企业顶岗时间人均达到23. 成立名师工作室
月,校外学习时间不少于10
4. 培养4名骨干教师,引进2名专任3. 培养3名骨干教师,引进2名专任教师
5. 每两位青年教师指派1名导师
教师
4. 每一位青年教师指派1名导师
6. 教师到企业顶岗时间人均达到25. 专业带头人境外培训时间达到3


月,校外学习时间不少于10 7.
实现科技服务项目立项,人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
6.
完成科技服务项目,人均公开发表论文2
7. 专兼职教师相互交流时间40小时
8. 专业带头人境外培训时间达到2

(六) 施第三方评价 1 建设内容
1 业质量评价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就业水平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指标,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 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毕业生就业岗位、转岗、薪资水平、职后培训等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收集毕业生有关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模式改革依据。
3 学过程评价系统:建设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收集学生、教师、企业、同行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界人士对本专业教学体系、教学过程、就业评价等方面提供的建议及意见,进行分析论证后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 学的管理框架和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框架和体制,在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保证本专业建设方向的稳定性与政策的连续性。


2 改革举措
1 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合作,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评价体系。
2 学生、教师、企业、同行以及学生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及意见反馈,以此为依据建设教学过程评价系统。
3 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科学的管理框架和体制。
3 绩效考核指标
6 绩效考核指标
2012(项目中期考核)
1. 研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2. 建设毕业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2013(项目验收总结)
1.
所有系统进入常规运行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撑
3. 建设教学过程评价系统

四、专业建设预算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建设内容
地方财政 行业企业 其他
合计 申请中央财政 252525(来源:武汉市) (来源:合作企业) (来源:自筹)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总计(万元) 600 225 225 90 60



推进校企对接
70 30 30 10 0 探索系统培养
90 35 35 10 10 强化实践育人
110 40 40 20 10 转变培养方式
100 30 30 20 20 建设教学团队
130 60 60 10 0 实施第三方评价
100 30 30 20 20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