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2020高三练习题语文六(无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2020高三练习题语文六(无答案)

时间:2020-03-25 16:25:07    下载该word文档

2 月8 日 语文移动课堂学案

共四大题 11 小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巡抚河南、山西。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乃复命谦巡抚。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及驾陷土木【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景泰八年正月上皇复位,即执谦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谦自值也先之变,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使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吴瑾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于其墓曰“旌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注】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率军亲征,在土木堡被俘。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B. 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C. 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D. 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进士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 御史,自秦朝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明清。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与丞相、司马合称“三公”。

C. 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 祠,古人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今天的纪念堂。人们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谦巡抚各地,为政多有建树。他在担任河南、山西巡抚时,兴修堤坝,种树凿井,多有作为,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B. 于谦临危不乱,应对国家动荡。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城大为震惊,众人都不知所措,经过于谦一一部署,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C. 于谦一生清廉,死后家无余资。他衣食所用向来十分微薄,获罪之后被抄没家产,除了皇上所赐的蟒衣、剑器,家里没有多余物资。

D. 于谦含冤受祸,公论久而后定。英宗复位后,以谋反的罪名判处于谦极刑。后因吴瑾进言,朝廷才为其正名,并赐以“旌功”祠。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2)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风尘澒(hòng)洞: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

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使人想到先帝时政治清明、歌舞繁华的盛况。

B. 第一联与第三联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历史的兴衰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C. 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月衬之为结尾的抒情张本。

D. 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6. 有人评价“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二句是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通俗小说最早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艺术,属于表演性质的伎艺。

早在唐代,一种由僧人表演,被称作“俗讲”的口头伎艺就开始流行于佛教寺院,它在宣讲佛教经义的同时,掺入佛教故事乃至世间尘俗故事,其演唱的底本称“变文”。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通俗文艺获得了长足发展,俗讲伎艺也由寺庙转移到了城市的瓦舍、勾栏之中,表演者已经完全是职业艺人了。此时,由俗讲伎艺演变而出一种“讲唱”艺术,其中包括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上均为有说有唱,内容也都是讲述故事。它们为戏曲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是通俗小说的血亲。当时还有一种表演伎艺叫作“说话”,元明以后改名为评话、说书等。源于俗讲的说话,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与俗讲一样,也有底本,这种底本被称为“话本”。话本就是我们所讲的通俗小说。进入元代,那时的说话远不及戏曲发达,其话本写作也无大的发展,基本上承袭宋代的传统,所以在通俗小说史上人们是把宋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总的来讲,宋元话本的水平都还处在通俗小说的初级阶段。形式上它们有明显的说话伎艺的痕迹,如语言的俚俗化、表演上的插科打诨、讲述上对诗词赋赞的运用等等;作品的审美倾向也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和猎奇搜异方面。小说对民生的关注、人性的剖示以及生存价值的探寻,却都做得相当不够。写成于宋末元初的《醉翁谈录》一书,记录下了当时一百余种小说名目,其中灵怪类、烟粉类、神仙类、妖术类就占了全部作品名目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除了怪诞因素之外,并无什么可取之内涵。

除了题材方面的不足,宋元话本在艺术性、思想性方面也都十分缺欠。话本把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当作吸引读者的主要手段,大多数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开掘都没有倾注功力。这与说话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说话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情节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情节属于小说诸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也就没有故事。事实上,话本在这方面的注力也的确使得古典小说在创作技巧上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仅仅注重情节便使得小说基本上停留在娱乐的层次上,读者在猎奇之后,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享受。此外,话本创作者的文学修养较低,也是话本艺术层次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大多数文人作家对话本小说的创作都持鄙视的态度,根本不屑于染指;元代的下层文人又都把兴趣集中在戏曲方面,这样,话本的写作就只有由那些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来担当了。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通俗文化也更为兴盛。一些观念比较先进的文人作家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介入通俗文学的创作。他们的加盟使得小说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较宋元更大的质的飞跃。由此,通俗小说终于彻底摆脱了附属于说话的地位,成长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一批流传千古的小说巨著诞生了,它们把通俗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勾栏伎艺之附庸到蔚为大观、风靡天下,通俗小说经过不断的演进,在明代实际上已取代了诗文的地位,成为当时审美文化的正宗和主潮。

(摘编自王小舒《微博橙子辅导》)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既肯定了话本在情节上注力所起到的作用,也否定了其消极的审美倾向。

B. 通俗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挣脱说话的束缚,直到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

C. 创作者水平较低以及作品重情节而轻人物与主题,致使宋元话本的艺术性偏低。

D. 小说史上宋元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元代小说仍未脱离宋代话本的传统。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形式特点、审美倾向、题材特点及艺术性等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了论述。

B. 文章追根溯源,展现了通俗小说从唐至明的演变过程,重在表现明代小说的成就。

C. 文章以《醉翁谈录》中记录的小说名目为例,论证了宋元话本的审美与选材特点。

D. 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叙表现文化现象,以议揭示文化实质,颇具说服力。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小说由早期的口头艺术成长为独立的文学样式,文人作家的介入功不可没。

B. 宋明时期,通俗文艺的兴盛都依赖于经济的繁荣,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宋元话本创作暗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D. 话本小说发展到明代,其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已然超过了自己的母体——说话。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将江山、人物合写,既与词开头两句相应,又为特写周瑜营造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2)《岳阳楼记》中既能揭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又可以表现作者胸襟阔大而不被外在因素所左右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当听者置身于无声之境以为乐曲即将结束,而后演奏者又积蓄力量把乐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劝学》:背诵完课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4)《劝学》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8)“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0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11)文中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