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时间:2020-09-12 10:44:59    下载该word文档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

(南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 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答案】 1)镜子;杜甫

2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分析】(1)本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2)诗句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情;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的意思为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来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镜子  杜甫

  ⑵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 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鱼玄机,女,晚唐诗人。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雍裕之诗: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这里没有一个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这里也没有一个字、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凄凉凋  生机明媚

鱼玄机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雍裕之诗: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别筵之间着一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

故答案为:⑴B

⑵“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

曹雪芹(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欹:通平章:品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

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

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

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

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

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B

3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解析】【分析】(1A项,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错误,第一首前两句是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并非是陶渊明……拄杖而行……”。故选A

2A项,不喜欢无情之物的理解有偏差,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C项,用霜色来描摹菊花之形理解错误,本意是表明在霜寒的秋天通过写诗来歌咏菊花;D项,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理解错误,本意是借赞美菊花的芳香来歌咏菊花美好的品性。故选B

3)先看第一个问题,先找到直接写菊花的诗句,如《过菊江亭》中,三、四两句写到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黄花菊花是菊花的颜色,晚节香是菊花的味道,即,加上晚节,则是把菊花当成了人,展现其高贵的节操;而曹雪芹《咏菊》中,没有直接出现菊花的名字,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就是来写菊花的,前一句是写菊花的颜色即白色,,而后一句则是写菊花的香味,作者借的洁白来展现菊花的圣洁和孤傲。再看第二个问题,第一首诗歌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看到菊花,闻到菊香,想到先生的晚节,表达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暗含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诗歌,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自怜”“谁解流露出诗人的自伤自怜之情,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则是借菊花如霜来表达自己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是表达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肯定。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 前两联,”“着眼时间,”“”“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 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 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答案】 1C

2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分析】(1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2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知,应该是秋季。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送别;秋季

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 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故选B

2)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前尘梦是对过去读书生活的回顾,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代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之中又含有壮怀。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

故答案为:⑴B

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阖闾城,苏州城。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 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D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不知此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形成对比,突出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

故答案为:⑴C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释】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 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故选A

2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