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时间:2020-05-09 16:16:42    下载该word文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2011 12 28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

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 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 2001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

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

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

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

标准(2011 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

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

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 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 对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

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

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

方面: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

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

计思路三部分。

、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 形成

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

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 基本理念三句两句 6 5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6 5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 2001 年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

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 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外,将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 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

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 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四、 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

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首先点明了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

——图形,既包括立体图形也包括平面图形。

同时,《标准》分为了图形的认识 测量图形的运动

形与位置等四个线索,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图形,包括图形的

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

同时,这四个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几何的几种方法: 综合推理、 度量、

变换和坐标。在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概念、 性质等体系,

也就是几何的内容。

简单说,图形是几何的研究对象。

五、双基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 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

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标准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原有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组成了两能

七、调整和界定了 10 个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

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八、进一步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

九、第一、二学段一些具体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

在研读标准的过程中, 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双基 四基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学习, 学生能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是在实验稿基础

上对传统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发展,虽然实验

稿中的总目标也出现过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 ,但没

有象修订稿这样明确地把这四方面的目标并列起来、做为统一要求。

这说明标准修订专家组在充分肯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双基) 是我

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优势的同时, 更加关注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该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数学学习和发

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获得四基

可以看作是学生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 它关系到学生当前学

习和长远发展。这是对双基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基础教

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标研制组专家孙晓天教授则把四基的提出誉为十年数学课程

改革最重要的收获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 最具成

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我们知道,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

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形成, 不仅仅依靠熟练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更需要思想方法的

指引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

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 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

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那么,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他们的

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标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说明,研究者目

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这也给了研究者更大的研究和讨论的

空间。相信在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 一定会取得一个基本的

共识。

l 关于基本思想

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有很多,

如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方

程思想等等, 在众多数学思想中, 哪些属于基本思想呢?基本思想应

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这些基本思想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表现

出怎样的理解和接受状态, 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到何种程度, 达到什么

样的目标要求才算适宜?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

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史宁中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最

上位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大的思想,不仅仅是在数学学科中,

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同时,他也强调,如

果站在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基本思想有三个:抽象、推理、

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

学科;

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

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

梁。

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

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

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沛教授则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有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数学审美的思想。 [3]相较史宁

中教授的观点,又增加了数学审美的思想 ,并认为通过数学审

,看到数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谐统一众多事物 中美的成份,

感受到数学以简驭繁天衣无缝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并且从

的角度发现和创造新的数学。

上述这些基本思想应该属于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 由其演变、派生、

发展出来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比如:分类思想、集合思想、符号思

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函

数思想等等。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某一类问题反复推敲,会逐渐形

成某一类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了数学方法 。如等量代换法、数

学归纳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等等。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往往是观念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内在的,而数学

方法往往是操作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数

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 数学方法又常常反映了某种数学思

想。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 让学生体

会和领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

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归纳、演绎、抽象、转化、分

类、模型、数形结合、随机等。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先

从这些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的数学思想入手。 通过让学生积极

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

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逐步感悟、领会这些思想。但引导学

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感悟数学思想, 并不依赖于知识本身的难度。 同时,

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感悟尤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思维

发展的规律。

1.关于基本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

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

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

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

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 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

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

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 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

成的认识。

王新民等学者则认为,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尽管不同学者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描述有所不同, 但基本都是指向

学习者在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当前以及后续学习能够产生积极

作用的经历、体验。基本都是趋同于

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这里反思和迁移是重要的。 比如,我在国外教材中看到过这样的问题:

今天你学习的方法在以前哪里用过?今后可能用到什么地方 。这

样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迁移。

本人比较倾向王新民等学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阐述,尤其是他们对

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的解读,并关注到了学生在活动

中所获得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体验,更加全面、深入、细致。 感性

知识是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 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

经训练的、 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 情绪体验是指对数学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 对数学严谨性与数学结

果确定性的感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受与欣赏等; 应用意识包括 数学

有用的信念、 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

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 而且应用意识是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在数学学习中,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去探索,亲历知

识形成的过程, 而是要选择那些蕴含丰富数学思想的数学知识, 精心

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数学思想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难度和过早的抽象化、形式化就能

的,它是需要学生慢慢理解、逐步感悟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

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深化的不断内化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在重视 四基目标整体实现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走入形式化

倾向,走向唯思想 唯经验的另一个教学极端。

二、 两能”——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

《标准》明确提出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能力 的培养,与原有的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组成了两能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标志, 也是产生数学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 修订后

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 2 条中特别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

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稿相比,由过去一贯注重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展到要增强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将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 并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

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 。充分表明了数学学习中问题

的重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问

题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创新的前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

但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急需的。 《标准》在对

新意识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中明确指出: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 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

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两能强化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充分体现

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将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美国的问题解决标准对比,会发现我们的标准要求的比美国

高。其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中出现。我们

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呼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阶段

要给孩子们埋下一些创新和发现的种子, 焕发出他们创造的潜能。

美国的问题解决更加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挑战性, 强调学生是问题解

决的主体,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学会如何反思自己解决问

题的思维过程。 这一点对我们的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对问题解决情境的

设计与教学会带来很大启发。

美国的问题解决标

我国的问题解决标准 [1] [5]

通过解决问题掌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握新的数学知识;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

解决在数学及其 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他情境中出现的问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

题; 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采用各种恰当的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策略解决问题;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检验和反思数学

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美国的问题解决标准中,对教师的作用也给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

包括一些教学策略, 明确提出 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

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 通过经历这些解决问

题的过程, 他们的基本技能、 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题策略都会得到发

展。”“教师为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所做出的决定, 会影响学生数

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当教师创设一个对全班大多数学生来说既质疑

又能解的情境时, 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对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

习结果。[5]我们过去更习惯于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交流、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要

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什么时候提问, 什么时候给学生反馈以肯定

正确、 指出错误, 什么时候不表达意见但设计同类题目以及什么时候

借助课堂讨论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给学生思考时间, 相信学

生能够解决问题, 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以及创设一个重视学生的努力

的环境,教师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阐明自己的解

题策略。[5]这些教学策略对于我们更好地落实 问题解决的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从六个核心概念到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课程内容的核心和

数学教学的关键

订稿数学课程标准对实验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六个核

心概念数感、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做了调整, 共提出十个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并对每一个核心概

念都做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这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

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深刻理解这些

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价值,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 深刻理解

课程内容,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与《实验稿》相比,在这 10 个核心概念中,有一些是新增加的:

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

有一些是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

念;

有一些是保持了原有名称,基本保持了原有内涵:空间观念、推理

能力、应用意识。

更进一步,这 10 个核心概念还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主要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 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几何

领域,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

力和模型思想;

三层,超越课程内容,整个小学数学课程都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这十个核心概念中, 《标准》去掉了原来实验稿中对于数感描述

中与运算有关的某些内容,将其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运算能力。

并强调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 而会算不是死记硬背, 要理解

运算的道理, 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等。 同时还在教

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

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

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另外,《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 ,更加强调学生主

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并将实验稿中对空间观念描述的

最后一条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 ,并强调几何直观可以

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标准》对空间观念的阐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说法。

《标准》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 ,点

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更加突出了统计与概

率独特的思维方法: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标准》中新增了模型思想 ,说明了模型思想的价值,即建立

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小学阶段有两个典型的模型 路程=速度×

时间总价=单价× 数量 ,有了这些模型,就可以建立方程等去

阐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 ,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

研读《标准》时,要深入理解这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这样才能在

教学中准确定位,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这些核

心概念的目标要求。核心概念的解读。

《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

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

模型思想。

1.数感

《标准》去掉了原来《实验稿》中对于数感描述中与运算有关的某

些内容,将其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运算能力。

《标准》将数感定义为一种感悟, 这既包括了感知、 又包括了领悟,

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

数与数量, 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既包括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中,对于数量之间共性的感悟;也

包括在实际背景中提到一个数时, 能将其与现实背景中的数量联系起

来,并判断其是否合理。

数量之间的关系包括数的大小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数量之间的多少

关系,也包括变化的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

比如,学生在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对应的数据时,能够对于它们之间

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判断。

由上面对于数感的理解不难看出,发展学生的数感,需要创设情境

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需要学生对于单位数量

(比如 1 平方米) 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需要能从多种角度来表示一个

,比如, 0.25 就是 1/4 ;还需要对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有所感悟,比

0.49 1/2 小但很接近, 1.3 介于 1 1.5 之间。

2.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标准》新增加的核心概念。

《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

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运算能力首先是会计算和算正确; 而会

算不是死记硬背, 要理解运算的道理, 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解决问题等。

3.符号意识

首先,《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 ,更加强调学生主

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这一条强调了符号表示的作用。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这一

条,强调了符号的一般性特征。

因为用数进行的所有运算都是个案,而数学要研究一般问题, 一般

问题需要通过符号来表示、 运算和推理。 因此一方面符号可以像数一

样进行运算和推理, 另外通过符号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具有一般

性的。

4.空间观念

了将《实验稿》中最后一条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

外,《标准》对于空间观念的阐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说法。

5.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标准》中新增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

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

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

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6.数据分析观念

《标准》将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 ,点明了统计的核

心是数据分析。

进一步,数据分析观念更加突出了统计与概率独特的思维方法: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

分析体验随机性。

7.推理能力

标准》和《实验稿》 一样,强调了获得数学猜想——证明猜想

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

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

《标准》首先说明了模型思想的价值,即建立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

联系。

学阶段有两个典型的模型路程=速度× 时间 总价=单价×

数量,有了这些模型,就可以建立方程等去阐述现实世界中的

,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

《标准》还进一步阐述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步骤

可用如下框图来体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jpg

四、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并对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

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本次修

订只是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 来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取代

了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回避了对有价值的数学必需

的数学内涵界定不清的质疑。但这样修改并不是否认人人学有价

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而是这种表述主要是针对

课程内容的选取,强调的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必需。

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绝不是仅仅针对课程内容而言, 而是要得

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内涵更为深刻。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更好地反映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

普及性的课程性质,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 它突出强调了是所有学

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也是对每一个数学教育者提出的

基本要求。同时, 也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并提醒数学教育工

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性, 注意因材施教,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

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 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

度的发展。

《标准》对教与学的基本理念做了统一的表述: 教学活动是师生

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

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强调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

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还详细描述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强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明确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并不矛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重要。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并能

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另外,《标准》在总目标四个方面中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具体阐

述中,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逐步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

——即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并

逐步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具体要求

为教师日常对学生的习惯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的目标要求正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

终生受益的习惯与态度,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切实落实。

五、第一、二学段一些数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

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

《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稿中的

空间与图形 改成了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 改成了

合与实践

1. 在第一、二学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最大的调整就是统计与概

这部分内容,内容明显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 (包

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

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

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

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在以前的学习中, 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

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这样调整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统计学习核心是发展数

据分析观念, 对于分析数据特征, 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可以刻画数据

的集中趋势和离中程度, 而不在于学习过多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个非

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考

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

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实践表明, 第一学段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 这一学段学生主要

应学习和掌握确定的量。 因此,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

理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

2.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的调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从第一学段移到第二学

段。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画平移后的图形以及轴

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 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需要有一定的空间

想象能力才能顺利完成, 显然,第一学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

有发展到这种程度。因此,这样的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

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

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

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

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这一教学要求的降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为学生减轻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

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的认识移至第二学段。这两个

面积单位涉及到万以上的大数,而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学段学习的,

原来在第一学段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学生遇到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换

算方面。经过现在这样的调整,更加符合知识安排的逻辑顺序。

3.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的调整体现了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核心价值。

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主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继承和发扬,但这种对算盘蜻蜓点水似的认识,还难以让学

生真正感受到算盘作为我国重大发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估算的要求调整为 能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

学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 强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

行简单估算,明确了估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境,

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 数量、

路程=速度× 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

关系,特别是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是小学阶段问题解决的核

心。而总价=单价× 数量、路程 =速度× 时间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

数量关系, 绝大多数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类数量关系。 增加这

两个数量关系, 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

的基础。

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最先关注的是什么变了,很少

有人去关注什么没变。 研究变化的内容, 可以让我们了解标准修订的

新精神、新思想,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反思实验稿中不够完

善的方面,可以让我们明确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然而,标准是

修订,不是推翻;是完善,不是重建。那些不变的内容,恰恰体现了

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是数学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研究成果,

是数学教育中经得起推敲的核心内容。 如果能够用变与不变的思考方

式去研究《标准》,或许会让我们对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有更深刻

的理解,并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许才是我们研读《标

准》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深入学习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

容标准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实施建议附录的学习

和研究。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内

容,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标准》要求的策略引领与方法指导,具

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容易忽视的是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建议,看似是写给教材研发者的内容,与教师无直接关

系。实际上,这些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建议,对教师理解教

材的设计思想和意图,体现 《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

的帮助,能够帮助教师打开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思路,使教师

真正地理解为什么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附录中的案例,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内容标准的设计意图,

甚至是教学实践的优质资源与教学参考。

何把《标准》中的新理念、新目标更好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

中,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必然还有一个对《标

准》再学习、再认识、再深化、再反思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任重

而道远,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使学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这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身上都肩负着的沉甸甸的、义不容

辞的责任。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

加了认识小括号,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

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

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明确提出教师的

组织和引导作用。其实, 《标准》和《实验稿》的精神是一致的,在

关注变化的同时, 要关注什么是没有变化的, 实际上就是对于数学教

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关怀。

总之,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要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过程, 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

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它,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

核心是什么,思考的主线是什么,能启发哪些新的问题。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