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时间:2023-10-29 13:36:26    下载该word文档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规则,有“公平、正义”的含义,它是以正义为基础,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标准。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等,使人民能够自由、安全、幸福的生活。法制题材电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电影类型,这就注定了法律和电影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它们的结盟,实现了法律的理性与电影的感性的有机结合。在法制题材电影中,法律不再是教条、刻板。电影也从法律文化中汲取了养分,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播公平正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法律的全新视角。
法制题材电影界定及变化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国情、文化、法律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同,法制题材电影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法制片”或“法制影视”名称的真正出现是在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方针后不久,影视界出现了一批法制题材影视作品,如《新岸》《法庭内外》《少年犯》“法制片的繁荣引起了一些影视理论工作者的注意。他们以‘法制题材’为标准,把目光转向‘文革’前拍的一些电影,结果把一些反特片以及描写革命地下斗争的影片像《五十一号兵站》等,划进了‘法制片’范畴,同时又把目光转向国外的法制题材的影片,觉得侦破片、警匪片、间谍片、推理片等也属于‘法制片’的范畴。这样,‘法制片’就成了一个以题材为标准、包容较大的新的类型片。”此后,法制题材影视作品不断出现。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文化全球化、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国内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法制题材电影,如《马背上的法庭》《法官妈妈》《五颗子弹》《真水无香》等。这些法制题材电影与20世纪的法制题材影片相比无论在主题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80年代法制题材电影特别是警匪片,常以描述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用追杀、武打、爆炸等正反人物外在的暴力行为形成感官刺激,到达吸引观众的目的。那时的影片多停留在对具体法律事件表象的表现上,未能透过其表象去展现法律事件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冲击,尤其是没有展现人物内心善恶等道德情感体验,人性善恶只是被当成情节符号简单化,缺乏精神内涵,从而使得影片缺少力度,也表达不出深层的思辨意蕴。比方:《神秘的大佛》1980《蛇案》1983《港客谋杀案》1987〕等影片就是如此。与这些影片相比,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强调在法制背景下,不同文化、阶层、职业的人或群体的心灵世界及命运际遇以及他们对法律的思考,正义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进而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矛盾、焦点、热点问题,以浓缩在影片中放大的人性善、恶,敲打观众的内心和灵魂,强化法律信仰,增强法治观念。(更多电影尽在buleyyyzavw新世纪以来,反映司法、执法人职工作生活的法制题材电影,《法官妈妈》2001年〕《真水无香》2005年〕《五颗子弹》2008年〕《警察的承诺》2009年〕等影片,就是通过直白地赞扬主人公的大公无私、履职尽责、坚守诚信来阐释善,歌颂他们“仁”“义”“信”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意识,强调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传达公平、正义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歌颂法官的电影中,法官是司法权的执行者,对他们道德的表扬就是对他们职业的肯定。在这些电影里,我们没有看到西方法律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头戴假发、高高在上的精英式法官,而是看到了亲切、朴实和大公无私、履职尽责的法官形象,他们虽然性别、年龄、地域均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张扬的善,呈现的仁爱却是相同的。他们在追求严谨的法律思维的同时,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希望。2005拍摄的影片《马背上的法庭》中主人公是云南边陲基层法庭的法官老冯,他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用马驮着国徽深入遥远乡村开庭,苦口婆心的调解村民纠纷,他们试图在法理与情理间


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降低农民诉累,弥补风俗习惯与现代法治之间的沟壑。正如法制题材电影编剧赵冬苓所说,这是他们“努力地在法律和人情之间寻找平衡,用法律以外的方法弥补依法办事可能给农民老庆带来的创伤”。在这类影片里,塑造的基层法官形象“绝对不是威严,远离大众的”,而是受村民尊重和敬仰的,“能快速地替村民解决纠纷,且纠纷解决的依据,并不特指法律,可以是道德、情理”试想,如果把好莱坞经典的法制题材电影《失控的陪审团》2003年〕中的法官移植到这类影片中,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图像转向对新世纪法制题材电影的影响
“图像转向”是美国著名图像理论学家W·J·T·米歇尔根据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描述的西方哲学〔思想〕“语言学转向”提出的。理查德·罗蒂指出,“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图景关注事物,1719世纪的哲学图景关注思想,而开化的当代哲学图景关注词语”。米歇尔则认为现在“又一次关系复杂的转变正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里,在公共文化的领域里发生,这次转变称作‘图像转向’。他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指出:“图像转向,它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复杂的互动。米歇尔的学术观点是后现代视觉图像文化的典型代表。图像转向构成了一个新思潮以及视觉文化的新方向。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也在《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中国复旦大学教授、复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一文中说,“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图像转向意味着图像研究领域与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一是针对图像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美术领域,还扩展到了摄影、影视等大众传播领域,而且研究的对象从研究图像意义转向研究生命和欲望,从图像的符号学转向在场和本体论。二是图像成为一种世界表征,与文字一样涉及创作者、艺术作品、欣赏者、语境间的关系,建构新的感观外部世界。
当代中国,图像以感性、直观、迅捷的特性,无中介地进入这个视觉时代的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图像不仅仅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常生活。法律电影更是以感性、直观的图像展现着真实的法治生活。那么,图像转向对近十年中国内地法律电影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转变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图像转向”的文化语境下,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产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内容上改变了原来观众对法律语言和行为的静观状态,以对人物内心世界善恶的描述激发观众的情感,增强人们对法律理性的认同。二是形式上以富于感染力的影像传播法律信息,增进与观众的动态交流互动,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法治社会的构建,这是图像转向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改变了以前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模式对法律的图解,使感性的图像与理性的法律语言平等相处,相互补充,共同构造法治世界。在这个法治世界中,法律的理性与电影的感性就像一个杠杆的两端,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支点就能支撑这两端到达平衡,把理性的法律语言转变为感性的影像,获得观众喜爱。而这个支点就是道德。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以道德设置人物,安排情节,表现善恶的对立和交织,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化电影主题,深化人物内心活动,激发审美情感的柔性,弱化法律宣传的刚性,使观众获得对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的认同。
除上述特点外,我们还应看到,图像转向在挑战传统语言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在颠覆它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不仅在创作〔生产〕上发生了变化,且在观看方式和习惯〔视觉消费〕上也发生了变革。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率先尝试制作电视电影,法制题材电视电影应运而生,《法官老张之审牛记》2003年〕《刑警张玉贵之队长生活》2004年〕《牛贵祥告状》2005年〕《缉毒队》2007年〕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