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成都市高2017级高三一诊历史试题解析

成都市高2017级高三一诊历史试题解析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成都市高2017级高三一诊历史试题解析
(成都市教科院历史组提供)

24.C
解析以饕餮纹为代表的商代青铜纹饰,充斥着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的风
格,这与商代重鬼神,王权与神权(巫术)相结合的思想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而以几何形花纹为代表的周代中期以后的青铜纹饰,巫术色彩淡漠,洋溢着典雅而朴素人文主义审美格调,恰好与周代“敬天保民”,重视人事的意识形态相吻合,因此C项成立。A项说法与历史事实相矛盾。“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商和西周的青铜器主要用作兵器和礼器,二者并无不同,B项说法错误。工官制度沿袭久远,D项说法错误。
25.B
解析:本题以秦末战争中各地表现激烈程度不同为视角,知识立意上考查秦朝
历史的必备知识,素养立意上考查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历史解释,主题立意上关注秦汉帝制时代大一统政权巩固的文化因素,同时也隐形关照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秦统一中国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仍难以巩固统一,原因之一在于刚刚进入帝制时代,东方各国故人对这些措施、制度的认同度不够,也就是文化认同和文化统一未达到相应程度。认同度越低,反抗就越激烈。这一问题,历经两汉,最终解决。故B能够合理解释题干现象,选B。商鞅变法之后,秦奖励耕战,经济实力最强,奠定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排除A郡、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秦国,东方六国都逐渐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确立郡县制。从制度认同上不能得出“郡县制推行的早晚会决定反抗的强弱程度”否则楚国就不应反抗最激烈,排除C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政治制度,排除D
2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下的社会面貌。魏晋时期政局动荡,
皇权衰落,社会失序,世家大族因为拥有优越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文化资源,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族学和家学的兴盛正是其反映。BCD项不符合魏晋时期的历史事实。
2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正确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及家国情怀素养。通过对材料信息进行比较、概括、综合,可以看到,唐代帝王陵的石像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气势宏伟豪放,这是大唐气象的重要特征,故选D。唐高祖属于初唐时期的帝王,当时唐王朝还未实现繁荣富强,A项错误。这些石像体现了世俗帝王的威严和森严的等级,故BC项错误。
2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国家治理体制的调整。随着心学影响日益扩大,士人
践行知行合一,力图在地方治理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中央,内阁企图加强权力也是正是士人这一理念的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属于史实错误。
29.B
解析:本题从考查必备知识的角度看,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是: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外贸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从考查关键能力的角度看,主要考查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学科素养的角度看,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比较、分析和综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19世纪70年代后,来自江浙籍的买办数量远超广东。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外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同时,受印度等外茶的冲击,广东的茶叶出口急剧下降,而江浙地区的生丝出口却迅速上升,这也推动了外贸中心的转移。以上史事表明,近代中国经济格局发生变动,故选B。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门类,外贸仅是商业的一部分,外贸地位不同于经济地位。当时江浙广东的小农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故A项说法错误,不选。材料中没有提及买办投资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C项不选。D项中远超表述有误,江浙外贸、金融人才有优势,并不能说明其他领域的人才状况。
30.D
解析众多文字拼音化方案的提出,并得到部分地方官绅的积极响应,这正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民族意识有所增强的表现。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不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实。
31.C解析:据材料分析,口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这导致部分民族工商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原料供应。故选D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
32.C
解析:注意“截至1927年6月”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调动国民革命相关史
实合理解释历史现象。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革命统一战线瓦解,故A错误。在“四一二”反革命转变之前,国民党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共合作,共同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没有被孤立。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宁汉合流,国民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此时,国民党还未成为中国的统治集团,B错误。中共在各种全国性群众组织中建立自己的党团,宣传党的主张,组织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当然扩大了中共政治影响,故C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错误。
33.B解析: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针对日军普通士兵和民众进行的对日宣传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图形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据材料可知,图画揭露了日本军部与财阀勾结的阴谋,日军普通士兵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的在于唤醒日军士兵和民众的反战意识。故选B
34.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干信息为:1952年和1953年,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是国家建设事业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更是在土改之后,农民自主处理公粮之外的粮食和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局限所致。结合时代背景,为满足国家建设事业对粮食的需求,统购统销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正确选项为B。农业合作社运动的开展是在19531956年,时间不符,且材料中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体经营带来的,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排除A。这一现象的出现正体现了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排除C。国民经济形势严峻不符合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

的史实,排除D
35.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影视作品的审美
意向一定程度上迎合观众的观念审美。电影“精武”系列中虚构的民族英雄“陈真”形象不断变化,体现了观众审美观念的不断丰富。而审美观念的丰富,则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民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影响,正确选项为A“陈真”形象的变迁,反映出社会心理的变化,不是艺术品位高低的问题,排除B。影视作品只能影响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但无法提高民众的历史素养,C项过度解释,排除C。材料已经说明“陈真”是一个虚构形象,不是真实历史人物,排除D
41.【命题说明】本题以政治协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立意,选取了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协商民主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的努力,三个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内容载体,考查考生历史学科基本素养。本题是以显性体现的方式将十九届四中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加以体现。虽然没有做到全国卷那样不显山露水考查党的重大决策,但实质上是在向全国卷风格靠拢。表现在下列几点上。第一:突出贯通意识,体现历史发展大势。本题的选点,仅仅扣住中国特色制度文明是有根、有魂、有效的,在汲取古代协商因素智慧、感受近代协商民主曲折发展历程、认同中共协商民主的必然性、优越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古今贯通、体现了中外关联,彰显了历史发展大势。第二:一定的学术视野。卜宪群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中蕴含着其中追求法治、廉平、教化、任贤、民本、向公、俭约及社会参与等基本治理精神,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本题以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切入,有利于引导一线师生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在全国卷对基层治理等学术成果考查的一种变式考查。第三:强化对党的认同。历史学科作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学科,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对党的认同应是应有之义。讴歌党推进协商民主的成就,是强化师生这一认同的必要条件之一。本题在政治和历史学科的交叉处着力,引导一线师生高度关注历史课本新增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内容,虽然这次考得比较直接,但言外之意,大家务必重视。第四:注重对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这些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结合时代背景迁移和运用知识、在一个较大的视角中叙述历史事物发展与变迁的能力等等。
42.【命题说明】此题通过创设一个学术情景,即各路学者对天工开物的解读,来考察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和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历史理解是指对历史事物的准确把握,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材料一定要从整体和主旨上,正确理解材料。本题材料整体上是在谈对《天工开物》的解读。一是解读标准不同,二是解读结论不同。应从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其中观点并评析,而不是对支持其观点的依据进行评析。第一段出示了几种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解读,这些解读均被作者定义为“奉19世纪西方科学革命为圭臬”第二段材料出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认为

中国科技出自自身所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是一种异于西方近代科技的知识体系。解答本题的关键就在于:首先辨析材料所蕴含的研究方法,然后结合所学,或选择自己所认同的史学研究方法予以模仿进行论证(如示例123,或针对方法的多样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如示例4。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重视史法、史观对历史理解的潜在影响,把历史学习从知识积累转向素养提升。
45.【命题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卫生是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厕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卫生和都市文明的集中体现。第(1)问概括近代上海公厕改革的特点,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学生可以从公厕改革的范围、主体、形式、数量、管理措施等角度分别概括:范围从租界到华界,这是由近代上海的特殊城市格局所决定的;主体既包括官方市政机构,也包括民间力量;形式不断现代化,不断增加现代设施;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管理也日益走向规范。第(2)问简析近代上海公厕改革的作用,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对史实进行解释和评价:公厕改革的直接作用是实现了公厕本身的功能,即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推进城市卫生问题的解决和提升城市的形象,提高市民文明程度,适应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时,从材料中也可以得出受市政管理水平的限制,这一改革本身成效有限。
46.【命题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在“金元鼎革纷乱之际”北方士人为救民济世为进行的努力。该时间段属于高考中的空白区,存在较大的考查空间。第(1)问需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许衡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第(2)需运用唯物史观,从积极与局限,短时段和长时段等视角对许衡的事迹进行综合评价。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