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基于课程标准,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基于课程标准,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时间:2016-04-18 14:56:13    下载该word文档

基于课程标准,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崔教授列举了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的“出家”和“离家”现象,认为“所谓教学的‘出家’,就是指无目标导向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溜冰鞋’的课;所谓教学的‘离家’是指偏离目标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或者不受目标制约的深挖洞,广积粮’之类的课。”崔教授认为,要让教学“回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家”是课程标准,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展开;其次是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水平标准具体化,构建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以明确“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最后,在教学中要追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实现顺学而导,让教学行为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为后续的教与学作出决策。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因种种原因,广大一线教师面对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至今仍是无法明确并编制出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教学书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在所谓的“创新”的旗号下的,在名目繁多的“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片面追求“亮点”“出彩”和“与众不同”的影响下,导致不顾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与内容来开展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语文教学,成了教学“出家”和“离家”的重灾区。因此,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就成了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呢?按照崔教授的观点,首先得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水平标准具体化,构建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如何构建,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要提高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性。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这两个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的文件里,讲到关于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时,都强调一定要以学科的课程标准做标准进行评价。为什么一定要以学科的课程标准做标准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讲得十分清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的育人意志,是对国家对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的描述。在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界曾出现一股质疑、否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潮,这是一股极其不负责任的思潮,影响极其恶劣。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能制定得不是那么十全十美,还有不少地方可以改进完善,但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坚信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育人意志的这个性质不能动摇的,课程标准制定的语文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及其水平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实际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提高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性,要认真学习、掌握和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思考:

为什么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二、怎样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一)确立编制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标准化原则。

所谓标准性原则是指编制教学目标只能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科教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将来适应上一级的学习需要。

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为标准编制教学目标,相信大家一定没有异议。那为什么还要以教科书为标准呢?

1. 能克服仅仅根据对选文的研读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语文教科书是采用文选的方法编制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都有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以及主题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如果仅仅根据对选文研读的话,就没有一个标准来确定了,这道理很简单: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很多的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其实是对同一篇课文,教者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实际上不是“异构”。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仅仅根据选文研读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呢?这就要看教科书把这篇选文放在哪里,让它承担的是什么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后面所举关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例子,都以人教版为例,不再说明)。《鸟的天堂》,原来是六年级的课文,现编制在四年级;又如《一夜的工作》原来编制在六年级上学期,是精读课文,现在现在编制在六年级下学期,是略读课文。编制在不同的学期,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了。《鸟的天堂》课改前是“静态与动态”的学习,课改后改为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实验教科书则是“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夜的工作》课改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从写作角度提出的,课改后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而实验教科书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则是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篇选文放在哪里,承担什么教学目标,才符合阶段性要求,才符合国家对学生该阶段甚至是这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求,这都是编写教科书要考虑的。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克服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就不能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定教学目标,而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

2. 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能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改所用的“教材”这个名词术语的内涵与课改前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在课改前,“教材”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而课改的“教材”内涵不但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包括所有能用在教学上的材料,如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则有一个新的名词——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集中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①,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编写原则其中一个是“系统性”,即要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为此作了规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而且,教科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完全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②,要通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评审,认为符合“系统编制”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才能使用。“因此,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看,还是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材料,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③,所以也就是说,教科书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中学科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编制教学目标。(注:①②③均摘自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8.189.

纵观上面所述,教科书理所当然也是编制教学目标的标准。

用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才是绝对标准。按地方的确定的标准来评价教育只能是相对标准。鉴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无统一规定而由各地研究编制这么一个状况,我们在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毫不动摇地确立标准化原则,从而使编制的教学目标符合国家统一的学科学习标准,从而使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能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以明确一册教科书、一个单元乃至一篇选文的教学目标及其水平要求。建议:就一个地区或学校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编制的名词术语、水平标准、内涵定义应该力求统一,以便在使用和交流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思考:

1. 编制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标准性原则?

2. 什么叫教科书?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要以教科书为标准编制教学目标?

(二)正确理解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的观点。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学情的确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过程性目标,应该考虑并根据学情来制定。例如,汉语拼音jqx一课学习后,学生的三拼音拼读能力弱,那么,在再往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就应该制定“三拼音的拼读”这个教学目标。又如,四年级接班后,在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概括自然段意思的能力比较弱,那么,在再往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就应该制定“概括自然段意思”这个教学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但是,学情一定不能作为编制终结性教学目标的依据。终结性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一个阶段学习后的评价标准,它体现的是义务教育国家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要求,不能因学情而拔高或降低。拔高了,超出了国家要求,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降低了,达不到国家要求,会造成学生后续学习的困难,同样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在编制终结性教学目标,我们只需要根据标准性原则,而不需要考虑学情。

思考:

何种教学目标可以把学情作为编制的一个依据?不能把学情作为依据编制的是哪种教学目标?为什么?

(三)如何根据教学书编制小学语文目标。

教科书结构中的哪些部分能体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 每组课文前的导读。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导读,就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一些关于春天的物象和活动,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读,除了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还提示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一边读课文,一边展开想象,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讲述清楚。

2. 学习伙伴的泡泡和选文中的泡泡(即用学习伙伴口吻提出的学习任务)。

如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学习伙伴的泡泡,教学目标是:通过研读和讨论,能根据课文中有关的语句,说说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因由,明白要孝顺长辈的道理。如四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有两个泡泡,一个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语句和形成原因的语句,并说说其形成的原因。一个的教学目标为:能提取和理解“晨光里‘鸟的天堂’景象”的语句,并有根有据说说自己喜欢这个景象的原因。

3. 精读选文后的识字写字学习安排、略读选文后的识字安排和精读选文的阅读练习安排。

如二年级上册,选文每页下方用图式标示出来的带音节的字,教学目标是:能在选文中正确读准;选文后用两条横线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认读;选文后用田字格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读写,并努力在田字格里写规范、端正、整洁。又如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课后的“读读说说”,教学目标是:认识定语偏正短语“**** ”,感知其表意的作用,能仿照例子口头补充后半部分。又如三年级下册的《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猜想他的心里想法,与同伴交流。又如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夜莺”巧妙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语句;通过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夜莺”是怎样巧妙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4. 略读选文前的阅读提示。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阅读提示,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母亲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讲述的典型事件和母亲的其它描写,能有理有据地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5. 《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

除了一般安排的语文学习外,要特别关注“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教学目标是:了解书面表达引用人物的话三种形式及其使用标点符号的异同,在实践中学习使用。又如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的交流平台,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写法,能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与同学交流;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思考:

教科书的哪些主要结构部分能体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除了这些部分还有哪些部分同样能体现?请在第5—12册中选一篇选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编写教学目标。

(四)应该采用归纳的方法构建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构建小学语文目标体系,就是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具体化到每一课文(即课程目标具体化)。

根据谁定、谁用的角度,这个具体化的层次和编制人如下图④所示的那样,

具体的清晰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应该由教师编制构建。(注:④摘自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76.

但是,课改以来,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强调运用演绎法,从上一层目标分解出下一层目标,所以,教师只能玩一些文字游戏来表示分解,而无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更别说系统化了。于是,有人就把这问题怪罪于课程标准,认为是课程标准没有列出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而导致的,甚至想通过旧教学大纲的知识能力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的工作,在上世纪8090年代席卷全国的“目标教学”中,已经有很成功的经验。那就是“依纲靠本”,运用归纳法,先编制下层的教学目标,然后概括出上一层教学目标,直至与年级要求相符。即先编制出一个单元中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然后概括出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概括出一册的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应该在课程改革中传承,“目标教学”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用在当下。“依纲靠本”编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和依靠教科书(即标准性原则)编制,运用归纳法,一层一层教学目标进行编制,直至与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相符。(例子见文后附件。)

思考:

构建小学语文目标体系是一项什么工作?您认为自己适宜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什么?

请您编制出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示:先编制出各课文<即选文和“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的教学目标,然后概括编制出单元教学目标。)

(五)根据课程标准拟订教学目标的水平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说明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达成在教科书中的安排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我们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教学目标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水平标准,尤其是终结性教学目标,因为,终结性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一个阶段学业达成水平的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编制的标准性原则,编制教学目标时依据的教科书,只显示出教学目标的内容,而没有说明目标水平,所以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来拟订教学目标的水平标准。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为拟订教学目标水平标准提供了依据。

例如,大家十分关心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问题(因为现在普遍在考试卷会有基础知识的考题),其目标水平标准应该确定在什么水平层次呢?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明确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而且无论是在“总体目标与内容”还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里,都没有单列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关于基础知识的目标水平标准只能够定位在认识、了解、知道,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和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

又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整体感知,它的目标指向是掌握略读这个阅读方法和养成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而这个教学目标在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内容中的表述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即目标水平标准为“学习”。

思考:

为什么要根据课程标准拟订教学目标的水平标准?您能再举出两个教学目标拟订水平标准的例子吗?

(六)不要分开三个维度叙写编制选文教学目标。

让我们先看看两个分开维度编制的选文教学目标例子吧。

例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认读字“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八个生字;区分形近字“治、抬”“哇、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感。

2.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演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芦落的原因,从而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例二:《坐井观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会写“沿、际、信”等八个字。

2.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初步了解课文寓意。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话。

过程与方法:

1.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2.课文朗读和理解寓意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寓意,感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例子来自人教社网站)

十分明显,制定者误解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误解为教学方法了(所以连叙写也是错误的。)。而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理解是狭窄的,仅限于选文的主题思想的感悟理解,而忽略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等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在《“三维目标”论》(刊登于《教育研究》20119)中指出“三维目标”的内涵:“‘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学校教学中,既不能离开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求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了知识与技能去空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并借用日本学者梶田叡一的“扎实学力”(基础学力)的“四层冰山模型”,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这个整体中的显性学力,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学力,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基础学力”。透过钟教授的论述,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三维目标”不是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而是指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但实际上这个目标隐含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能也是因为这样,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一章中,明确指出编制的方法是“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我们不要分开三个维度叙写编制选文教学目标。

思考:

编制选文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要分开三个维度叙写?

三、介绍一个具体明确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方法——任务分析法。参考文献:主编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 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任务分析法对于制定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一种具体的技术,它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课堂教学的终结性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先行条件——学生的习得能力或行为倾向及其层次关系加以分析揭示。将分析解释的结果,对照学生情况,以制定过程性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流程,设置教学环节,以达成终结性教学目标。

任务分析法的主要操作程序如下:

1. 明确终点能力。在此处,终点能力是指一篇选文学习后达成的终结性教学目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能力的准备,换言之,是指学生达成终结性教学目标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我们可以用“基础教学目标”称之。基础教学目标如不具备,则无法进入达成终结性教学目标的学习。

3. 分析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即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能力。为了达到终点能力,学生必须达成这些过程性教学目标。

这样,从终结性目标出发,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成这个教学目标,预先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一直追问到起点能力。最后,把这些学生需要达成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分层次一一列出。

例如:三年级上册选文《盘古开天地》终结性教学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的任务分析:

终结性教学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思考:

制定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任务分析法的操作程序是怎样的?请为以下课后练习编制一个教学目标,然后进行任务分析。

1.让我们默读课文,在一起讨论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什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

2.作者从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附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拮”等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维”等14个生字新词和“精湛”等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记住多音字“据”的读音、意思,并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学习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梳理课文条理,能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意。

3.能找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和怎样面对和处理的有关语句,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能说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以及他如何面对和处理的;

4.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对点明主题思想句子的体会,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万年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巷”等8个生字新词和“火候”等6个词语,并结合课文理解意思。记住“把”等3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读懂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述的事情,并简要复述。

3.能找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读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感受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品质。

4. 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三处“万年牢”的理解,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自己和生活实际,能就父亲的品质说说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尊”等14个生字新词和“逃难”等7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记住多音字“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朗读课文,学习梳理课文条理,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复述这个故事的大意。

3.能感悟年轻人哈默自尊自爱的品质和杰克逊大叔以诚待人的品质,能用课文中相关事例做依据与同学交流;并能说说课文题目叫“尊严”的依据。

4. 认识外貌、行为动作和语言神态描写,并能找出描写年轻人哈默的这些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的特点或状况,然后抄写这些句子。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沉重”等7个新词,并在课文里理解意思。记住多音字“扎”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中的两个故事的大意;找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句段,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别人的。

3.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感悟将心比心的道理。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 能根据题目提示的事情和自己在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在小组上,就如何真诚对待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讨论。

2. 在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能认真留心听同学发表的看法;同学说完后,就同学说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做出应对交流。

3.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共识,然后推举一、两个代表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发言。

4. 班级交流后,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就如何做到以诚待人形成一份建议书。

习作教学目标

1. 能根据题目的例子以及提示,就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别人发生的事,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向对方说的心里话在这篇习作里写下来;注意做到内容具体,说真话,写真实想法

2. 把自己写好的习作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 注意做到语句通顺,努力不写错别字,尽量做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 注意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

1.能说说小东写好习作的经验(留心观察,勤动笔记录、写作),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在习作中的经验教训

2. 诵读和熟记“日积月累”的六个名言警句;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六个名言警句意思的理解。

3. 通过趣味语文活动,了解并熟记有关带“信”字的双音节词的意思,感受汉语言构词的奇妙。

单元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拮”等18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词语,正确读记“火候”等13个词语,并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的意思。

2. 能正确读写“维”等28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精湛”等13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 记住 “据”等6个多音字的读音、意思,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4.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同一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意思,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

5. 学习梳理文章条理,能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复述文章大意或说说文章内容要点,了解文章内容。

6. 能按照题目找出有关的句段,与同学交流讨论后,完整回答。

7.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理解文章中点明主题思想的语句,感悟文章主题思想;或就人物品质谈谈读了文章后的感受体会。

8. 知道什么叫典型事件和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得到真诚待人处事的启发。

9.知道留心观察,勤动笔记录、写作的要求。

10. 以“以诚待人”为主题开展一次口语交际,能就应该如何真诚待人处事展开讨论,提出建议。能认真留心听同学发表的看法;同学说完后,就同学说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做出应对交流。

11.以“说说心里话”为内容写一篇习作,能敞开心扉,说真实话,写出自己的想法。注意做到内容具体,说真话,写真实想法。注意做到语句通顺,努力不写错别字,尽量做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注意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